古典诗词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古诗词 > 导航

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发表时间:2022-06-16

古诗词赏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词便是其中一种,小伙伴们对诗词一定不会陌生,古诗在培养思维能力及养成良好文学素养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您绝对不会忘记的古诗是那一句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全文赏析

从文章的题目看,韩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应是为送董邵南游河北作的送别赠序,但细思之,又有不同情味。

其一,当时的河北是藩镇割据的地方,韩愈坚决主张削藩平镇,实现唐王朝的统一。因而在他看来,若有人跑到河北去投靠藩镇,那就是“从贼”,必须鸣鼓而攻之。

其二,韩愈为了实现唐王朝的统一,很希望朝廷能够招揽人才,但在这一点上朝廷使他大失所望。所以他在许多诗文中,都替自己与他人抒发过怀才不遇的感慨。他有一篇《嗟哉董生行》的诗,也是为董邵南写的,诗中小序有这样的语句:“县人董生邵南隐居行义于其中,刺史不能荐,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全诗在赞扬董生“隐居行义”的同时,也对“刺史不能荐”表示遗憾。这位董生隐居了一段时间,大约不安于“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的现状,终于主动出山了,选择了去河北投靠藩镇。对于董生的“郁郁不得志”,韩愈自然是抱有一定的同情的。

在董生临行之前,韩愈要送一篇序文给他。但这样的序文是很难措辞的。赞成他去吗?固然如此,因对他有一定的同情,但若赞成,则违背了韩愈自己的政治主张;阻止他去吗?说明那是“从贼”,那就是变成了“留行”,而不是送别,也不合“赠序”的要求,更何况对于“怀抱利器”的董生去求发展(藩镇名义上还是唐王朝的一部分)提出反对意见,毕竟是说不通的,作者毕竟对董生怀有一定的同情。由此看来,这篇“赠序”实在是难以下笔了。

但韩愈毕竟是文章大家,倡导“惟陈言之务去”的他,写文章常常因难见巧,以巧取胜。这篇赠序的构思、用语就颇为精巧。

文章一上来就先赞美河北“多感慨悲歌之士”;接着即叙述董生“怀抱利器”而“不得志于有司”,因而要到河北去,“吾知其必有合也”,这很有点为董生预贺的味道。再加上一句:“董生勉乎哉!”仿佛是说:你就要找到出路了,努力争取吧!除此外,作者还深入一层:像你这样怀才不遇的人,只要是“慕义强仁”的人都会爱惜的,何况那些“仁义出乎其性”的“燕赵之士”呢?又将河北赞美一通,为董生贺。意思仿佛是:你的出路的确找对了!

这其实都是些反话,所谓的“心否而词唯”。

作者在赞美河北时有意识地埋伏了一个“古”字。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作者特意在“古”字后面用了一个“称”,使“古”隐藏其中,不那么引人注目。“古称”云云,即历史上如何如何。历史上说,“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那呢?还是那样,或许已不是那样了。后文用一个“然”突转,将笔锋从“古称”移向现实,现实怎样,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见,文章写“古”正是为了衬“今”,为下文写“今”蓄势。

如今之燕赵是不是还多“感慨悲歌之士”呢?在作者心中,这个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作者并不立刻否定,也不明确否定,而是提了一个原则:“风俗与化移易”。既然是“风俗与化移易”,那言外之意不言自明。既然河北已被“反叛朝廷”的藩镇“化”了好多年,其风俗怎么能不变呢?既然变了,那也就不再多“感慨悲歌之士”了,那么你董生到那里去,就不能“有合”。

当时的藩镇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竞引豪杰为谋主”。董生到河北去,“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他将会受到藩镇的重用。果如此,岂不证明了“今”之燕赵“不异于古所云”了吗?但是作者是早有埋伏的。他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又说“感慨悲歌”的“燕赵之士”“仁义出乎其性”。预言董生与“仁义出乎其性”的人“必有合”,这是褒奖董生的话,但也是作者埋下的伏笔:如果你能同如今的“风俗与化移易”的藩镇们相合,那只能证明你已经丧失了“仁义”。前面的“扬”是为了后面的“抑”。“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的“邪”和“卜”,与其说是卜燕赵,毋宁说是卜董生此行的正确与错误,使语气婉转,又暗含警戒之意。“董生勉乎哉!”此处当为“好自为之”讲,勉其不可“从贼”也。

最后一段,作者借原燕国大将乐毅被迫逃到赵国去的故事,来暗示董生。“为我吊望诸君之墓”,是提醒董生应妥善处理他和唐王朝的关系。还进一步照应前面的“古”字,委托他到燕市上去看看还有没有高渐离那样的“屠狗者”;如果有的话,就劝其入朝廷效忠。连河北的“屠狗者”都要劝他入朝,则对董生投奔河北依附藩镇之举所抱态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文章表面上一直是送董生游河北。开头就预言前去“必有合”,是送他去;第二段虽怀疑燕赵的风俗可能变了,但要“以吾子之行卜之”,还是要送他去;结尾托他去吊望诸君之墓、劝谕燕赵之士归顺朝廷,仍然是送他去。总之,的确是一篇送行的文章,但送之正是为了留之,微情妙旨,全寄于笔墨之外。

写作背景

韩愈为送董邵南游河北作的送别赠序。

编辑推荐

韩愈:《送孟东野序》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词便是其中一种,相信大家都学习过诗词,古诗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关于经典的古诗词你还了解多少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韩愈:《送孟东野序》》,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韩愈《送孟东野序》原文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秦之兴,李斯鸣之。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于天者以解之。

全文赏析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中唐著名诗人。他壮年屡试不第,四十六岁才中进士,五十岁时被授为溧阳县尉。怀才不遇,心情抑郁。在他上任之际,韩愈写此文加以赞扬和宽慰,流露出对朝廷用人不当的感慨和不满。

文章内容共分四段。

第一段,论述“物不平则鸣”的道理。从草木、水受外力的激动而发出声音,论及人的言论、歌、哭,都是因为有所不平的缘故。

第二段,列举自然界多种现象论证“不平则鸣”的观点。例如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乐器,就是最善于发出声音的东西;而上天则用鸟鸣、雷鸣、虫鸣、风声来告诉人一年四季的推移。这就为下文阐述“人也亦然”打下论证的基础。

第三段,论证人也如此,不平则鸣。文章承接上文,从自然界论及人类社会,从唐虞、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一直谈到隋、唐,列举了众多的历史人物的事迹,论证了“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论点。

第四段,从唐朝的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一直说到孟郊、李翱、张籍,认为他们都是善于用诗文来抒发情怀的人。作者发问:孟郊、李翱、张籍三人的优秀诗文,不知是上天要使他们的声音和谐来歌颂国家的兴盛,还是要使他们穷困饥饿、心情忧愁,而为自己的不幸悲歌?最终点明题旨:“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借以抒发对孟郊怀才不遇的感慨。

文章运用比兴手法,从“物不平则鸣”,写到“人不平则鸣”。全序仅篇末用少量笔墨直接点到孟郊,其他内容都凭空结撰,出人意外,但又紧紧围绕孟郊其人其事而设,言在彼而意在此,因而并不显得空疏游离,体现了布局谋篇上的独到造诣。历数各个朝代善鸣者时,句式极错综变化之能事,清人刘海峰评为“雄奇创辟,横绝古今”。

韩愈:《嗟哉董生行》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也会专门去学习古诗词,学习阅读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关于经典的古诗词你还了解多少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韩愈:《嗟哉董生行》,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韩愈《嗟哉董生行》原文

淮水出桐柏,山东驰遥遥千里不能休;淝水出其侧,

不能千里百里入淮流。寿州属县有安丰,

唐贞元时县人董生召南隐居行义于其中。刺史不能荐,

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门外惟有吏,

日来征租更索钱。嗟哉董生朝出耕夜归读古人书,

尽日不得息。或山而樵,或水而渔。入厨具甘旨,

上堂问起居。父母不戚戚,妻子不咨咨。嗟哉董生孝且慈,

人不识,惟有天翁知,生祥下瑞无时期。家有狗乳出求食,

鸡来哺其儿。啄啄庭中拾虫蚁,哺之不食鸣声悲。

彷徨踯躅久不去,以翼来覆待狗归。嗟哉董生,谁将与俦?

时之人,夫妻相虐,兄弟为雠。食君之禄,而令父母愁。

亦独何心,嗟哉董生无与俦。

韩愈:《落叶送陈羽》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中华诗词浩如烟海,小伙伴们对诗词一定不会陌生,学习古诗可以汲取古诗的有益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那么你知道有哪些经典的古诗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韩愈:《落叶送陈羽》”,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韩愈《落叶送陈羽》原文

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复归。飘飖终自异,邂逅暂相依。

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谁云少年别,流泪各沾衣。

韩愈:《送张道士》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中华诗词是众多秀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我们小时候都阅读过一些诗词作品,背诵古诗词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中国著名诗人的诗词你读过哪些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韩愈:《送张道士》”,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韩愈《送张道士》原文

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况当营都邑,杞梓用不疑。

张侯嵩高来,面有熊豹姿。开口论利害,剑锋白差差。

恨无一尺捶,为国苔羌夷。诣阙三上书,臣非黄冠师。

臣有胆与气,不忍死茅茨。又不媚笑语,不能伴儿嬉。

乃著道士服,众人莫臣知。臣有平贼策,狂童不难治。

其言简且要,陛下幸听之。天空日月高,下照理不遗。

或是章奏繁,裁择未及斯。宁当不俟报,归袖风披披。

答我事不尔,吾亲属吾思。昨宵梦倚门,手取连环持。

今日有书至,又言归何时。霜天熟柿栗,收拾不可迟。

岭北梁可构,寒鱼下清伊。既非公家用,且复还其私。

从容进退间,无一不合宜。时有利不利,虽贤欲奚为。

但当励前操,富贵非公谁。

韩愈:《送区弘南归》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回眸中国千年之历史,诗歌是那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也会专门去学习古诗词,通过阅读诗词提高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您收藏了哪些经典的古诗词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韩愈:《送区弘南归》”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韩愈《送区弘南归》原文

穆昔南征军不归,虫沙猿鹤伏以飞。汹汹洞庭莽翠微,

九疑镵天荒是非。野有象犀水贝玑,分散百宝人士稀。

我迁于南日周围,来见者众莫依俙.爰有区子荧荧晖,

观以彝训或从违。我念前人譬葑菲,落以斧引以纆徽。

虽有不逮驱騑騑,或采于薄渔于矶。服役不辱言不讥,

从我荆州来京畿。离其母妻绝因依,嗟我道不能自肥。

子虽勤苦终何希,王都观阙双巍巍。腾蹋众骏事鞍鞿,

佩服上色紫与绯。独子之节可嗟唏,母附书至妻寄衣。

开书拆衣泪痕晞,虽不敕还情庶几。朝暮盘羞恻庭闱,

幽房无人感伊威。人生此难馀可祈,子去矣时若发机。

蜃沉海底气升霏,彩雉野伏朝扇翚。处子窈窕王所妃,

苟有令德隐不腓。况今天子铺德威,蔽能者诛荐受禨.

出送抚背我涕挥,行行正直慎脂韦。业成志树来颀颀,

我当为子言天扉。

韩愈:《送灵师》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也会专门去学习古诗词,古诗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您此时是不是也在想着有哪些古诗还能够背下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韩愈:《送灵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韩愈《送灵师》原文

佛法入中国,尔来六百年。齐民逃赋役,高士著幽禅。

官吏不之制,纷纷听其然。耕桑日失隶,朝署时遗贤。

灵师皇甫姓,胤胄本蝉联。少小涉书史,早能缀文篇。

中间不得意,失迹成延迁。逸志不拘教,轩腾断牵挛。

围棋斗白黑,生死随机权。六博在一掷,枭卢叱回旋。

战诗谁与敌,浩汗横戈鋋.饮酒尽百盏,嘲谐思逾鲜。

有时醉花月,高唱清且绵。四座咸寂默,杳如奏湘弦。

寻胜不惮险,黔江屡洄沿。瞿塘五六月,惊电让归船。

怒水忽中裂,千寻堕幽泉。环回势益急,仰见团团天。

投身岂得计,性命甘徒捐。浪沫蹙翻涌,漂浮再生全。

同行二十人,魂骨俱坑填。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

开忠二州牧,诗赋时多传。失职不把笔,珠玑为君编。

强留费日月,密席罗婵娟。昨者至林邑,使君数开筵。

逐客三四公,盈怀赠兰荃。湖游泛漭沆,溪宴驻潺湲。

别语不许出,行裾动遭牵。邻州竞招请,书札何翩翩。

十月下桂岭,乘寒恣窥缘。落落王员外,争迎获其先。

自从入宾馆,占吝久能专。吾徒颇携被,接宿穷欢妍。

听说两京事,分明皆眼前。纵横杂谣俗,琐屑咸罗穿。

材调真可惜,朱丹在磨研。方将敛之道,且欲冠其颠。

韶阳李太守,高步凌云烟。得客辄忘食,开囊乞缯钱。

手持南曹叙,字重青瑶镌。古气参彖系,高标摧太玄。

维舟事干谒,披读头风痊。还如旧相识,倾壶畅幽悁。

以此复留滞,归骖几时鞭。

韩愈:《送文畅师北游》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诗歌是中国古代最美的文学,最动人的文学,大家都是从小学习过诗词的,古诗不仅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学素材,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些一眼惊艳的古诗词你还知道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韩愈:《送文畅师北游》”,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韩愈《送文畅师北游》原文

昔在四门馆,晨有僧来谒。自言本吴人,少小学城阙。

已穷佛根源,粗识事輗軏。挛拘屈吾真,戒辖思远发。

荐绅秉笔徒,声誉耀前阀。从求送行诗,屡造忍颠蹶。

今成十馀卷,浩汗罗斧钺。先生閟穷巷,未得窥剞劂。

又闻识大道,何路补黥刖。出其囊中文,满听实清越。

谓僧当少安,草序颇排讦。上论古之初,所以施赏罚。

下开迷惑胸,窙豁劚株橛。僧时不听莹,若饮水救暍。

风尘一出门,时日多如发。三年窜荒岭,守县坐深樾。

征租聚异物,诡制怛巾袜。幽穷谁共语,思想甚含哕。

昨来得京官,照壁喜见蝎。况逢旧亲识,无不比鹣蟩.

长安多门户,吊庆少休歇。而能勤来过,重惠安可揭。

当今圣政初,恩泽完vr狘。胡为不自暇,飘戾逐鹯鷢。

仆射领北门,威德压胡羯。相公镇幽都,竹帛烂勋伐。

酒场舞闺姝,猎骑围边月。开张箧中宝,自可得津筏。

从兹富裘马,宁复茹藜蕨。余期报恩后,谢病老耕垡。

庇身指蓬茅,逞志纵猃猲.僧还相访来,山药煮可掘。

韩愈:《送陆歙州傪》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诗歌在中国具有悠远历史的,我们上学时候一定学习过一些诗词,古诗不仅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学素材,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哪些经典的古诗词你还记得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韩愈:《送陆歙州傪》”,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韩愈《送陆歙州傪》原文

我衣之华兮,我佩之光。陆君之去兮,谁与翱翔。

敛此大惠兮,施于一州。今其去矣,胡不为留。

我作此诗,歌于远道。无疾其驱,天子有诏。

相关文章

  • 韩愈:《送区弘南归》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回眸中国千年之历史,诗歌是那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也会专门去学习古诗词,通过阅读诗词提高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您收藏了哪些经典的古诗词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韩愈:《送区弘南归》”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韩愈《送区弘南归》原文穆昔南征军不归,虫沙猿鹤...
    时间:06-16 古诗词赏析     古诗集     抒情古诗    
  • 韩愈:《送灵师》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也会专门去学习古诗词,古诗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您此时是不是也在想着有哪些古诗还能够背下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韩愈:《送灵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韩愈《...
    时间:06-16 古诗词赏析     古诗集     抒情古诗    
  • 韩愈:《送文畅师北游》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诗歌是中国古代最美的文学,最动人的文学,大家都是从小学习过诗词的,古诗不仅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学素材,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些一眼惊艳的古诗词你还知道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韩愈:《送文畅师北游》”,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韩愈《送文畅师北游》原文昔...
    时间:06-16 经典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    
  • 韩愈:《送陆歙州傪》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诗歌在中国具有悠远历史的,我们上学时候一定学习过一些诗词,古诗不仅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学素材,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哪些经典的古诗词你还记得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韩愈:《送陆歙州傪》”,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韩愈《送陆歙州傪》原文我衣之华兮,我佩之光。...
    时间:06-16 古诗词赏析     古诗集     抒情古诗    
  • 韩愈:《送湖南李正字归》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中国人的启蒙教育,多是从学诗开始,我们小时候都阅读过一些诗词作品,熟读古诗词不仅能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对提高写作能力也是大有帮助,你知道有哪些意境非常美的的古诗词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韩愈:《送湖南李正字归》》,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韩愈《送湖南李正字...
    时间:06-16 古诗词赏析     古诗集     抒情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