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古诗词 > 导航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发表时间:2022-07-06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词便是其中一种,我们小时候都阅读过一些诗词作品,古诗不仅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学素材,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中国的古诗词你了解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全文赏析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写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他听闻消息后,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回到和平、安定的家乡。

延伸阅读

杜甫:《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诗歌是中国古代最美的文学,最动人的文学,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可以接触到不少的古诗词,通过阅读古诗能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历史,有哪些古诗词是你心目中的人间绝句 ?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杜甫:《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杜甫:《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

胡虏潜京县,官军拥贼壕。鼎鱼犹假息,穴蚁欲何逃。

帐殿罗玄冕,辕门照白袍。秦山当警跸,汉苑入旌旄。

路失羊肠险,云横雉尾高。五原空壁垒,八水散风涛。

今日看天意,游魂贷尔曹。乞降那更得,尚诈莫徒劳。

元帅归龙种,司空握豹韬。前军苏武节,左将吕虔刀。

兵气回飞鸟,威声没巨鳌。戈鋋开雪色,弓矢尚秋毫。

天步艰方尽,时和运更遭。谁云遗毒螫,已是沃腥臊。

睿想丹墀近,神行羽卫牢。花门腾绝漠,拓羯渡临洮。

此辈感恩至,羸俘何足操。锋先衣染血,骑突剑吹毛。

喜觉都城动,悲怜子女号。家家卖钗钏,只待献春醪。

杜甫:《奉寄河南韦尹丈人》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中华诗词浩如烟海,我们在学校的时候都学了不少古诗词,熟读熟背古诗有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承,您收藏了哪些经典的古诗词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杜甫:《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奉寄河南韦尹丈人》

有客传河尹,逢人问孔融。青囊仍隐逸,章甫尚西东。

鼎食分门户,词场继国风。尊荣瞻地绝,疏放忆途穷。

浊酒寻陶令,丹砂访葛洪。江湖漂短褐,霜雪满飞蓬。

牢落乾坤大,周流道术空。谬惭知蓟子,真怯笑扬雄。

盘错神明惧,讴歌德义丰。尸乡馀土室,难说祝鸡翁。

孟郊:《严河南》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都学习了大量的诗词,学习阅读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关于经典的古诗词你还了解多少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孟郊:《严河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孟郊《严河南》原文

赤令风骨峭,语言清霜寒。不必用雄威,见者毛发攒。

我有赤令心,未得赤令官。终朝衡门下,忍志将筑弹。

君从西省郎,正有东洛观。洛民萧条久,威恩悯抚难。

苦竹声啸雪,夜斋闻千竿。诗人偶寄耳,听苦心多端。

多端落杯酒,酒中方得欢。隐士多饮酒,此言信难刊。

取次令坊沽,举止务在宽。何必红烛娇,始言清宴阑。

丈夫莫矜庄,矜庄不中看。

杜甫:《闻斛斯六官未归》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在学校的时候都学了不少古诗词,阅读古典诗词,促进人们了解历史文化,你的脑海中对那一句经典的古诗词念念不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闻斛斯六官未归》”,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杜甫:《闻斛斯六官未归》

故人南郡去,去索作碑钱。本卖文为活,翻令室倒悬。

荆扉深蔓草,土锉冷疏烟。老罢休无赖,归来省醉眠。

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词便是其中一种,小伙伴们对诗词一定不会陌生,古诗在培养思维能力及养成良好文学素养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您绝对不会忘记的古诗是那一句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全文赏析

从文章的题目看,韩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应是为送董邵南游河北作的送别赠序,但细思之,又有不同情味。

其一,当时的河北是藩镇割据的地方,韩愈坚决主张削藩平镇,实现唐王朝的统一。因而在他看来,若有人跑到河北去投靠藩镇,那就是“从贼”,必须鸣鼓而攻之。

其二,韩愈为了实现唐王朝的统一,很希望朝廷能够招揽人才,但在这一点上朝廷使他大失所望。所以他在许多诗文中,都替自己与他人抒发过怀才不遇的感慨。他有一篇《嗟哉董生行》的诗,也是为董邵南写的,诗中小序有这样的语句:“县人董生邵南隐居行义于其中,刺史不能荐,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全诗在赞扬董生“隐居行义”的同时,也对“刺史不能荐”表示遗憾。这位董生隐居了一段时间,大约不安于“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的现状,终于主动出山了,选择了去河北投靠藩镇。对于董生的“郁郁不得志”,韩愈自然是抱有一定的同情的。

在董生临行之前,韩愈要送一篇序文给他。但这样的序文是很难措辞的。赞成他去吗?固然如此,因对他有一定的同情,但若赞成,则违背了韩愈自己的政治主张;阻止他去吗?说明那是“从贼”,那就是变成了“留行”,而不是送别,也不合“赠序”的要求,更何况对于“怀抱利器”的董生去求发展(藩镇名义上还是唐王朝的一部分)提出反对意见,毕竟是说不通的,作者毕竟对董生怀有一定的同情。由此看来,这篇“赠序”实在是难以下笔了。

但韩愈毕竟是文章大家,倡导“惟陈言之务去”的他,写文章常常因难见巧,以巧取胜。这篇赠序的构思、用语就颇为精巧。

文章一上来就先赞美河北“多感慨悲歌之士”;接着即叙述董生“怀抱利器”而“不得志于有司”,因而要到河北去,“吾知其必有合也”,这很有点为董生预贺的味道。再加上一句:“董生勉乎哉!”仿佛是说:你就要找到出路了,努力争取吧!除此外,作者还深入一层:像你这样怀才不遇的人,只要是“慕义强仁”的人都会爱惜的,何况那些“仁义出乎其性”的“燕赵之士”呢?又将河北赞美一通,为董生贺。意思仿佛是:你的出路的确找对了!

这其实都是些反话,所谓的“心否而词唯”。

作者在赞美河北时有意识地埋伏了一个“古”字。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作者特意在“古”字后面用了一个“称”,使“古”隐藏其中,不那么引人注目。“古称”云云,即历史上如何如何。历史上说,“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那呢?还是那样,或许已不是那样了。后文用一个“然”突转,将笔锋从“古称”移向现实,现实怎样,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见,文章写“古”正是为了衬“今”,为下文写“今”蓄势。

如今之燕赵是不是还多“感慨悲歌之士”呢?在作者心中,这个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作者并不立刻否定,也不明确否定,而是提了一个原则:“风俗与化移易”。既然是“风俗与化移易”,那言外之意不言自明。既然河北已被“反叛朝廷”的藩镇“化”了好多年,其风俗怎么能不变呢?既然变了,那也就不再多“感慨悲歌之士”了,那么你董生到那里去,就不能“有合”。

当时的藩镇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竞引豪杰为谋主”。董生到河北去,“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他将会受到藩镇的重用。果如此,岂不证明了“今”之燕赵“不异于古所云”了吗?但是作者是早有埋伏的。他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又说“感慨悲歌”的“燕赵之士”“仁义出乎其性”。预言董生与“仁义出乎其性”的人“必有合”,这是褒奖董生的话,但也是作者埋下的伏笔:如果你能同如今的“风俗与化移易”的藩镇们相合,那只能证明你已经丧失了“仁义”。前面的“扬”是为了后面的“抑”。“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的“邪”和“卜”,与其说是卜燕赵,毋宁说是卜董生此行的正确与错误,使语气婉转,又暗含警戒之意。“董生勉乎哉!”此处当为“好自为之”讲,勉其不可“从贼”也。

最后一段,作者借原燕国大将乐毅被迫逃到赵国去的故事,来暗示董生。“为我吊望诸君之墓”,是提醒董生应妥善处理他和唐王朝的关系。还进一步照应前面的“古”字,委托他到燕市上去看看还有没有高渐离那样的“屠狗者”;如果有的话,就劝其入朝廷效忠。连河北的“屠狗者”都要劝他入朝,则对董生投奔河北依附藩镇之举所抱态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文章表面上一直是送董生游河北。开头就预言前去“必有合”,是送他去;第二段虽怀疑燕赵的风俗可能变了,但要“以吾子之行卜之”,还是要送他去;结尾托他去吊望诸君之墓、劝谕燕赵之士归顺朝廷,仍然是送他去。总之,的确是一篇送行的文章,但送之正是为了留之,微情妙旨,全寄于笔墨之外。

写作背景

韩愈为送董邵南游河北作的送别赠序。

杜甫:《闻高常侍亡(忠州作)》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来认识到许多古诗词,阅读古典诗词,促进人们了解历史文化,您收藏了哪些经典的古诗词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杜甫:《闻高常侍亡(忠州作)》”,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杜甫:《闻高常侍亡(忠州作)》

归朝不相见,蜀使忽传亡。虚历金华省,何殊地下郎。

致君丹槛折,哭友白云长。独步诗名在,只令故旧伤。

韩愈:《河南令舍池台》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在学校也会经常接触到很多古诗,古诗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您绝对不会忘记的古诗是那一句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韩愈:《河南令舍池台》”,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韩愈《河南令舍池台》原文

灌池才盈五六丈,筑台不过七八尺。欲将层级压篱落,

未许波澜量斗石。规摹虽巧何足夸,景趣不远真可惜。

长令人吏远趋走,已有蛙黾助狼藉。

孟郊:《闻砧》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回眸中国千年之历史,诗歌是那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大家都是从小学习过诗词的,通过阅读诗词提高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对于中国的古诗词你了解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孟郊:《闻砧》”,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孟郊《闻砧》原文

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

相关文章

  • 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词便是其中一种,小伙伴们对诗词一定不会陌生,古诗在培养思维能力及养成良好文学素养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您绝对不会忘记的古诗是那一句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韩愈《送...
    时间:06-16 古诗词赏析     古诗集     抒情古诗    
  • 杜甫:《闻高常侍亡(忠州作)》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来认识到许多古诗词,阅读古典诗词,促进人们了解历史文化,您收藏了哪些经典的古诗词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杜甫:《闻高常侍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杜甫:《闻高常侍亡》归朝不相见,蜀使忽传亡。虚历金华省,何殊地下郎。致君丹槛折,...
    时间:07-06 杜甫的诗     高适的诗     古诗文阅读    
  • 韩愈:《河南令舍池台》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在学校也会经常接触到很多古诗,古诗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您绝对不会忘记的古诗是那一句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韩愈:《河南令舍池台》”,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韩愈《河南令舍池台》...
    时间:06-16 古诗词赏析     古诗集     抒情古诗    
  • 柳宗元:《闻黄鹂》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中华诗词浩如烟海,我们总背得几首耳熟能详的诗词,阅读古诗词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感悟能力,你知道有哪些经典的古诗词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柳宗元:《闻黄鹂》”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柳宗元《闻黄鹂》原文倦闻子规朝暮声,不意忽有黄鹂鸣。一声梦断楚江曲,满眼故园春...
    时间:06-22 柳宗元的诗     古诗文阅读     古诗句    
  • 孟郊:《闻砧》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回眸中国千年之历史,诗歌是那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大家都是从小学习过诗词的,通过阅读诗词提高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对于中国的古诗词你了解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孟郊:《闻砧》”,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孟郊《闻砧》原文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时间:06-16 古诗词赏析     古诗集     抒情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