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古诗词 > 导航

李白:《荆门浮舟望蜀江》

发表时间:2022-07-06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璀璨明珠,我们都学习了大量的诗词,古诗在培养思维能力及养成良好文学素养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您此时是不是也在想着有哪些古诗还能够背下来?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李白:《荆门浮舟望蜀江》”,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李白:《荆门浮舟望蜀江》

春水月峡来,浮舟望安极?

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

江色绿且明,茫茫与天平。

逶迤巴山尽,摇曳楚云行。

雪照聚沙雁,花飞出谷莺。

芳洲却已转,碧树森森迎。

流目浦烟夕,扬帆海月生。

江陵识遥火,应到渚宫城。

全文赏析

李白曾以如椽采笔,驱山走海,状物图貌,描绘了一幅幅色彩鲜明、雄伟峻峭、明丽清新的画卷,再现了祖国壮丽河山的自然美。这些诗篇,流传千古,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一首《荆门浮舟望蜀江》,就是由多幅优美生动的画面组成的长江行舟图。

诗的前六句写诗人在舟中望长江的所见所感,着重描绘长江。诗人放眼四看,从三峡奔腾而来的江水,虽值桃花盛开的春汛时期,但依然清澈如成都的锦江。这是实写,却含蕴着诗人深挚的乡土之情,有《渡荆门送别》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那样一种对故乡的眷恋情意。前六句中一二两句点题,三四两句对长江的描写较为概括,五六两句则作进一步的勾画。第五句以浓丽的色彩加以点染。江水深绿,碧波荡漾,日光照耀,晴空映江,水色天光相辉映,显得异常明净,真是春水碧于天。难怪南宋的大诗人陆放翁赞之为“夺化工之巧”,是“真善状物”的妙笔。第六句描摹江流的动态。滚滚东流的江水,茫茫无际,好像与天相接。这是诗人远望时的深切感受,形诸于诗,不仅使人感到真实,而且觉得生动传神。这两句既从色彩上加以点染,使其明丽如画,又写出了长江一泻千里,烟波浩淼的雄姿。这一画面,色彩鲜明,景中有声,飞动壮阔。

中间六句又是另一幅图画。随着行舟的前进,诗人纵目四观,景物宜人,春光骀荡。连绵的巴山,逐渐消失;万里晴空,白云漂浮,舒卷变化,摇曳多姿;江边,日照白沙,明亮如雪,群雁聚息;岸上,百花盛开,飞出山谷的黄莺,在花丛中穿飞;江中沙洲,芳草萋萋,繁花似锦,和煦的春风,送来扑鼻芳香,但转瞬即过,迎面而来的是郁郁葱葱,苍翠繁茂的林木。这里,诗人的彩笔,不仅绘出了绚丽明媚的画卷,而且传达出融于画境的欢快喜悦之情。尤其出色的是,诗人所描画的不是一幅停滞静止的写生画,而是有如一组连续不断的活动的电影镜头,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最后四句是日暮月升的景象,另是一幅画面。诗人舟行一日,日落西山,夜幕已降,远望江边,暮霭沉沉;东方江面,月亮冉冉升起;再遥望江陵,灯火点点,闪烁不定,著名的渚宫城,应该就在这灯火之中。这也是由几个“镜头”组成的画面,动态感也十分强烈。另外,这一结尾,极有余味,给人以广阔的艺术想象天地。

这首五言古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从艺术构思看,诗人抓住江中行舟这一特点,顺序写来,“如展图画”。从结构上看,诗人从白昼直写到日落月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诗人巧妙地运用表现自然美的各种原始材料,诸如色彩、声音、形状、香气、光线、运动等,并把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五光十色的动人画面,并且具有鲜明的动态性,使语言艺术的诗,有着形象艺术的效果。从诗篇的意境上看,诗人融情于景,把遇赦东归的喜悦心情倾注在大好春光的景物描绘中,情景交融,塑造了迥远奔放、明丽雄浑的艺术意境,有着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写作背景

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春天,李白终因参加永王璘的幕府获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一带)。公元759年(乾元二年),诗人在长流夜郎途中,行至夔州(今四川奉节县)白帝城,遇赦得释,于是乘舟东下,行至荆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写了这首清雄奔放的名作。

小编推荐

贾岛:《登江亭晚望》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髓,想必大家小时候都学习一些诗词,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对于中国的古诗词你了解哪些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贾岛:《登江亭晚望》”,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贾岛《登江亭晚望》原文

浩渺浸云根,烟岚没远村。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

望水知柔性,看山欲倦魂。纵情犹未已,回马欲黄昏。

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 听蜀僧浚弹琴》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小时候我们总是可以在课本上读到古诗词,熟读熟背古诗有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承,关于古诗词你知道多少?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 听蜀僧浚弹琴》》,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 听蜀僧浚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全文赏析

这首五律写的是听琴,听蜀地一位法名叫濬的和尚弹琴。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四川绮丽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激发了他的艺术想象。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诗里。他对故乡一直很怀恋,对于来自故乡的琴师当然也格外感到亲切。所以诗一开头就说明弹琴的人是自己的同乡。“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与敬佩。

二三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挥手”是弹琴的动作。嵇康《琴赋》说:“伯牙挥手,钟期听声。”“挥手”二字就是出自这里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客心洗流水”,这一句就字面讲,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象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但它还有更深的含义,其中包涵着一个古老的典故。《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就是“高山流水”的典故,借它,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客心洗流水”五个字,很含蓄,又很自然,虽然用典,却毫不艰涩,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语言技巧。

下面一句“余响入霜钟”也是用了典的。“霜钟”关于《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余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列子·汤问》里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宋代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用“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形容洞箫的余音。这都是乐曲终止以后,入迷的听者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所产生的想象。“余响入霜钟”也是如此。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这才发觉天色已经晚了:“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感觉时间过得真快。

唐诗里有不少描写音乐的佳作。白居易的《琵琶行》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忽高忽低、忽清忽浊的琵琶声,把琵琶所特有的繁密多变的音响效果表现了出来。唐代另一位诗人李颀有一首《听安万善吹觱篥歌》,用不同季节的不同景物,形容音乐曲调的变化,把听觉的感受诉诸视觉的形象,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其实,“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

律诗讲究平仄、对仗,格律比较严。而李白的这首五律却写得极其清新、明快,似乎一点也不费力。其实,无论立意、构思、起结、承转,或是对仗、用典,都经过一番巧妙的安排,只是不着痕迹罢了。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的艺术美,比一切雕饰更能打动人的心灵。

李白:《江行寄远》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我们小时候都阅读过一些诗词作品,学习古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那些一眼惊艳的古诗词你还知道哪些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李白:《江行寄远》”,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李白:《江行寄远》

刳木出吴楚,危槎百余尺。

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

别时酒犹在,已为异乡客。

思君不可得,愁见江水碧。

全文赏析

此诗大约是李白出川时候写的,估计在三峡下游,已经体验到了水急浪涌的滋味。有船行如箭的感觉,根据《秋下荆门》的描写,大约是在春天出的三峡,水流正急速的季节。“别时酒犹在,已为异乡客。”很好的诠释了快速旅程的感觉,时空感特别好。

李白:《焦山望寥山》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明文化长河中的一块瑰丽奇宝,相信大家都学习过诗词,学习古诗可以汲取古诗的有益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您收藏了哪些经典的古诗词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焦山望寥山》,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李白:《焦山望寥山》

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霄。

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

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

全文赏析

千余年前的焦山北面,可能没有滩涂,而且没有上山登高的百十步台阶。“石壁望松寥”是实景。“宛然在碧霄”,是半实半虚的描述。山虽然矮小,但由于耸立在长江上,看起来也变高了。“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彩,一作“采”。“驾”,似乎应是“架”,或许是后人抄录有误。最后,诗人展开了更加丰富又大胆的幻想:“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李白成天就想成仙,他被当时的人称为“谪仙人”,认为他是上天下凡的仙人,总有一天要回去的。如果说这首诗是成功的,那么很大程度是由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幻想逐步递进决定的。三阕诗一层比一层加大了幻想成分。使读者逐步摆脱了狭窄的天地,希望看到或部分看到了广阔无垠、瑰丽无比的世界。以此加强诗的艺术感染力。诗人的幻想,使读者随着他的笔端,展开幻想,摆脱实景的拘泥,进入了广阔无垠的世界,更加深刻地理解诗的思想内容。诗人企盼要求有一个宽松的自由发展的环境。诗人不仅靠理智,而且靠幻想和激情,写出了好诗。

从此诗中的实景来看,诗人心情开朗,感情热烈,雄奇奔放的笔调和瑰丽绚烂的诗句,浪漫主义的诗风已趋于成熟。

写作背景

江苏镇江东北的长江中,有两座小山,均属焦山余脉。据史料记载,唐时此山叫松寥夷山,又称瘗鹤山(海拔12.1米)。另一座叫夷山,又叫小焦山、海门山或鹰山(海拔23.5米)。因山四周均是绝壁悬崖,人迹难到,成了鹰、鸥、鹳等的栖身之地。两山分峙江中,古称海门。古时,镇江往东即入东海,焦山一带是江海相连。随着时光的流逝,沧海桑田的变迁,后来才使焦山以东淤起平原,此山也陷入了滩涂。

李白二十多岁出蜀远游长江、黄河中下游各地。《焦山望松寥山》一诗,当作于此时。

刘禹锡:《荆门道怀古》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中华诗词是众多秀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家长会在孩子小时候交孩子读古诗,古诗还可以培养学生在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你还知道有哪些唯美的古诗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刘禹锡:《荆门道怀古》”,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刘禹锡:《荆门道怀古》

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马嘶古道行人歇,

麦秀空城野雉飞。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

徒使词臣庾开府,咸阳终日苦思归。

李商隐:《荆门西下》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明文化长河中的一块瑰丽奇宝,家长会在孩子小时候交孩子读古诗,熟读熟背古诗有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承,哪些经典的古诗词你还记得多少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李商隐:《荆门西下》”,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一夕南风一叶危,荆云回望夏云时。人生岂得轻离别,

天意何曾忌嶮巇.骨肉书题安绝徼,蕙兰蹊径失佳期。

洞庭湖阔蛟龙恶,却羡杨朱泣路岐。

相关文章

  • 刘禹锡:《荆门道怀古》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中华诗词是众多秀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家长会在孩子小时候交孩子读古诗,古诗还可以培养学生在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你还知道有哪些唯美的古诗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刘禹锡:《荆门道怀古》”,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刘...
    时间:06-22 刘禹锡的诗     古诗文阅读     古诗句    
  • 李商隐:《荆门西下》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明文化长河中的一块瑰丽奇宝,家长会在孩子小时候交孩子读古诗,熟读熟背古诗有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承,哪些经典的古诗词你还记得多少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李商隐:《荆门西下》”,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一夕南风一叶危,荆云...
    时间:06-22 李商隐的诗     古诗文阅读     古诗句    
  • 李白:《姑孰十咏·望夫山》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诗歌是中国古代最美的文学,最动人的文学,大家都是从小学习过诗词的,学习古诗可以汲取古诗的有益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您绝对不会忘记的古诗是那一句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李白:《姑孰十咏·望夫山》”,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李白:《姑孰十咏·望夫山》颙望...
    时间:07-06 李白的诗     古诗文阅读     古诗句    
  • 陈子昂:《度荆门望楚》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都学习了大量的诗词,熟读熟背古诗有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承,你读过哪些惊艳绝绝的古诗词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陈子昂:《度荆门望楚》》,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陈子昂《度荆门望楚》原文遥遥去巫...
    时间:06-27 陈子昂的诗     古诗文阅读     古诗句    
  • 李商隐:《蜀桐》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中国人的启蒙教育,多是从学诗开始,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可以接触到不少的古诗词,通过阅读诗词提高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你知道有哪些经典的古诗词吗?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李商隐:《蜀桐》》,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玉垒高桐拂玉绳,上含非雾下含冰。枉教紫凤无栖处,...
    时间:06-22 李商隐的诗     古诗文阅读     古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