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古诗词 > 导航

杜牧:《齐安郡晚秋》

发表时间:2022-06-15

古诗词赏析。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可以接触到不少的古诗词,通过阅读诗词提高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你知道有哪些意境非常美的的古诗词吗?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杜牧:《齐安郡晚秋》,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杜牧《齐安郡晚秋》原文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译文

秋风瑟瑟,柳影渐渐稀疏。我所居住的地方显得更加寂静、苍茫。

游赏黄州的山水,闲云倒影在水中,让人赏心悦目,闲来吟啸抒怀,日子倒也过得闲适自得。

残灯暗淡的雨夜,一起下棋的友人已经散去,酒醒后孤枕难眠,又看到北雁南飞。

当年英雄豪杰争雄的赤壁还在,而如今只有我这样的蓑翁在此垂钓。

注释

散后;一作欲散。

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精选阅读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中华诗词浩如烟海,我们上学时候一定学习过一些诗词,古诗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你知道有哪些意境非常美的的古诗词吗?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原文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

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

译文

站在溪桥远眺,落日西斜,距地两竿,对岸杨柳含烟,淡影朦胧。

水面上,荷叶亭亭、相簇相拥,一阵西风吹过,满溪荷叶随风翻转,似含无限愁情。

秋天的声音都会扰乱客子离人的心绪,云梦泽上芦苇苍苍,凄冷的秋雨下得很浓密。

雨滴自己滴到台阶前的大梧桐叶,关您什么事呢而作哀伤的吟唱?

注释

⑴齐安:今湖北省黄冈黄州一带。

⑵两竿:这里形容落日有两竹竿高。

⑶相倚:形容荷叶密密层层地依偎在一起。

⑷梦泽:即云梦泽。唐李白《〈大猎赋〉序》:“楚国不过千里,梦泽居其大半。”蒹(jiān)葭(jiā):指芦荻,芦苇。

⑸干:触犯,冒犯;关连,涉及。

全文赏析

第一首诗的首句“两竿落日溪桥上”,点明时间和地点。时间是“两竿落日”,则既非在红日高照之下,也非在暮色苍茫之中。在读者眼前展开的这幅画中的光线和亮度是柔和宜目的。地点是“溪桥上”,则说明诗人行吟之际,既非漫步岸边,也非泛舟溪面,这为后三句远眺岸上柳影、俯视水上绿荷定了方位。

诗的次句“半缕轻烟柳影中”,写从溪桥上所见的岸柳含烟之景。诗人的观察极其细微,用词也极其精确。这一句中的“半缕轻烟”与上句中的“两竿落日”,不仅在字面上属对工整,而且在理路上有其内在联系。正因日已西斜,望中的岸柳才会含烟;又因落日究竟还有两竿之高,就不可能是朦胧弥漫的一片浓烟,只可能是若有若无的“半缕轻烟”;而且,这“半缕轻烟”不可能浮现在日光照到之处,只可能飘荡在“柳影”笼罩之中。

这前两句诗纯写景物,但从诗人所选中的落日、烟柳之景,令人感到:画面的景色不是那么明快,而是略带暗淡的;诗篇的情调不是那么开朗,而是略带感伤的。这是为引逗出下半首的绿荷之“恨”而安排的合色的环境气氛。

诗的三、四两句“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写从溪桥上所见的荷叶受风之状。这两句诗,除以问语“多少”两字领起,使诗句呈现与所写内容相表里的风神摇曳之美外,上句用“相倚”两字托出了青盖亭亭、簇拥在水面上的形态,而下句则在“回首”前用了“一时”两字,传神入妙地摄取了阵风吹来、满溪荷叶随风翻转这一刹那间的动态。在古典诗词中,可以摘举不少写风荷的句子,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周邦彦《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几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这几句词是“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而如果只取其一点来比较,应当说,杜牧的这两句诗把风荷的形态写得更为飞动,不仅笔下传神,而且字里含情。

这里,诗人既在写景之时“随物以宛转”(《文心雕龙·物色篇》),刻画入微地曲尽风荷的形态、动态;又在感物之际“与心而徘徊”(同上),别有所会地写出风荷的神态、情态。当然,风荷原本无情,不应有恨。风荷之恨是从诗人的心目中呈现的。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到无生命的风荷之中,带着自己感情色彩去看风荷“相倚”、“回首”之状,觉得它们似若有情,心怀恨事,因而把对外界物态的描摹与自我内情的表露,不期而然地融合为一。这里,表面写的是绿荷之恨,实则物中见我,写的是诗人之恨。

南唐中主李璟有首《摊破浣溪沙》词,下半阕换头两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历来为人所传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却认为,这两句不如它的上半阕开头两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并赞赏其“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而原词接下来还有两句是:“还与韶光共顦顇,不堪看。”这几句词以及王国维的赞语,正可以作杜牧这两句诗的注脚。联系杜牧的遭遇来看,其所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芳时不再、美人迟暮之恨。杜牧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和主张的人,而不幸生在唐王朝的没落时期,平生志事,百无一酬,这时又受到排挤,出为外官,怀着壮志难酬的隐痛,所以在他的眼底、笔下,连眼前无情的绿荷,也仿佛充满哀愁了。

第二首诗也是描写秋天的齐安(黄州)景物,寄托了诗人背井离乡的怅恨心情。全诗写秋日雨景,通过秋声楚雨,阶前梧叶,构成秋雨图画。诗中字字皆秋色,句句皆秋色,吟之身寒,且融入“哀吟”等主观情绪,愁恨袅淡,一咏三叹。

写作背景

从诗题可以看出,这两首诗作于齐安(今湖北黄州),应是即景抒情之作。其创作时间当在秋天,具体年份不详。

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诗歌是中国古代最美的文学,最动人的文学,我们总背得几首耳熟能详的诗词,阅读古典诗词,促进人们了解历史文化,中国著名诗人的诗词你读过哪些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原文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杜牧:《题齐安城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中国人的启蒙教育,多是从学诗开始,小伙伴们对诗词一定不会陌生,阅读古诗词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感悟能力,你还知道有哪些唯美的古诗句?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杜牧:《题齐安城楼》》,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杜牧《题齐安城楼》原文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全文赏析

此诗首句“呜轧江楼角一声”中的“一声”两字很有可玩味。本是暮角声声,断而复连,只写“一声”也就是第一声,这显然是强调它对诗中人影响很大。他一直高踞在城楼,俯临大江,凭栏回首,远眺通向乡关之路。正出神的时候,忽然一声角鸣,使他不由蓦然惊醒,这才发现天色已晚,夕阳已沉没水天之际。这就写出一种“苦回首”的情态。象声词“呜轧”,用在句首,正造成似晴空一声雷的感觉。

由于写“一声”就产生一个特殊的情节,与“吹角当城片月孤”一类写景抒情诗句同中有异。呜咽的角声又造成一种凄凉气氛,那“潋潋”的江水,黯淡无光的夕阳,水中的汀洲,也都带有几分寒意。“微”、“寒”等字均著感情色彩,写出了望乡人的主观感受。

暮色苍茫,最易牵惹乡思离情。诗人的故家在长安杜陵,长安在黄州西北。“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宋张舜民《卖花声》)“微阳潋潋落寒汀”,正是西望景色。而三句却作转语说:“不用凭栏苦回首”,似是自我劝解,因为“故乡七十五长亭”,即使回首又怎么能望尽这迢递关山?这是否定的语势,实际上形成唱叹,起着强化诗情的作用。这首诗是宦游思乡之作,赞许者都异口同声地称引其末句。

按唐时计量,黄州距长安二千二百五十五里(《通典》卷一八三),驿站恰合“七十五”之数(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但这里的数字垛积还别有妙处,它以较大数目写出“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的家山遥远的情景,修辞别致;而只见归程,不见归人,意味深长。从音节(顿)方面看,由于运用数字,使末句形成“二三二”的特殊节奏(通常应为“二二三”),声音的拗折传达出凭栏者情绪的不平静,又是一层妙用。

唐代有的诗人也喜堆垛数字,如骆宾王,却不免被讥为“算博士”。考其原因,是因为他运用的数字多是为了属对方便,过露痕迹,用得又太多太滥,也就容易惹人生厌。而此诗数字之设置,则是出于表达情感的需要,是艺术上的别出心裁,所以驱使而让人没有察觉,真可夸口“虽‘算博士’何妨”。

写作背景

这首宦游思乡的作品,是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杜牧在黄州城楼上思念远方家乡时所作。唐时每州都有一个郡名(因高祖武德元年改隋郡为州,玄宗天宝元年又改州为郡,肃宗时复改为州,所以有这种情况),“齐安”是黄州的郡名。杜牧于会昌(唐武宗年号,841—846年)初出守黄州。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明文化长河中的一块瑰丽奇宝,大家都是从小学习过诗词的,通过学习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中国的古诗词你了解哪些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原文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全文赏析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分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

第一首是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习见的。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习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如《子夜歌》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欢是当时女子对情人的爱称。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人。)又:“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的的,明朗貌。由豫,迟疑貌。芙蓉也就是莲花。见莲,双关见怜。)《七日夜女歌》:“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因为会少离多,所以朝思暮想。悬丝是悬思的双关。)

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作家偶尔加以摹仿,便显得新颖可喜,引人注意。刘禹锡这首诗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这也是原因之一。

写作背景

唐会昌五年(845)张祜来池州拜访杜牧,因二人都怀才不遇,同命相怜,故九日登齐山时,感慨万千,遂作此诗。

杜牧:《郡斋独酌(黄州作)》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回眸中国千年之历史,诗歌是那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在小时候我们总是可以在课本上读到古诗词,古诗在培养思维能力及养成良好文学素养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你还知道有哪些唯美的古诗句?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杜牧:《郡斋独酌(黄州作)》》,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牧《郡斋独酌(黄州作)》原文

前年鬓生雪,今年须带霜。时节序鳞次,古今同雁行。

甘英穷西海,四万到洛阳。东南我所见,北可计幽荒。

中画一万国,角角棋布方。地顽压不穴,天迥老不僵。

屈指百万世,过如霹雳忙。人生落其内,何者为彭殇?

促束自系缚,儒衣宽且长。旗亭雪中过,敢问当垆娘。

我爱李侍中,标标七尺强。白羽八扎弓,髀压绿檀枪。

风前略横阵,紫髯分两傍。淮西万虎士,怒目不敢当。

功成赐宴麟德殿,猿超鹘掠广球场。三千宫女侧头看,

相排踏碎双明珰。旌竿幖幖旗z8々,意气横鞭归故乡。

我爱朱处士,三吴当中央。罢亚百顷稻,西风吹半黄。

尚可活乡里,岂唯满囷仓?后岭翠扑扑,前溪碧泱泱。

雾晓起凫雁,日晚下牛羊。叔舅欲饮我,社瓮尔来尝。

伯姊子欲归,彼亦有壶浆。西阡下柳坞,东陌绕荷塘。

姻亲骨肉舍,烟火遥相望。太守政如水,长官贪似狼。

征输一云毕,任尔自存亡。我昔造其室,羽仪鸾鹤翔。

交横碧流上,竹映琴书床。出语无近俗,尧舜禹武汤。

问今天子少,谁人为栋梁?我曰天子圣,晋公提纪纲。

联兵数十万,附海正诛沧。谓言大义小不义,

取易卷席如探囊。犀甲吴兵斗弓弩,蛇矛燕戟驰锋铓。

岂知三载几百战,钩车不得望其墙!答云此山外,

有事同胡羌。谁将国伐叛,话与钓鱼郎?溪南重回首,

一径出修篁。尔来十三岁,斯人未曾忘。往往自抚己,

泪下神苍茫。御史诏分洛,举趾何猖狂!阙下谏官业,

拜疏无文章。寻僧解忧梦,乞酒缓愁肠。岂为妻子计,

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

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

寿域富农桑。孤吟志在此,自亦笑荒唐。江郡雨初霁,

刀好截秋光。池边成独酌,拥鼻菊枝香。

醺酣更唱太平曲,仁圣天子寿无疆。

张九龄:《郡江南上别孙侍御》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小时候我们总是可以在课本上读到古诗词,背诵古诗词可以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关于经典的古诗词你还了解多少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张九龄:《郡江南上别孙侍御》”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张九龄《郡江南上别孙侍御》原文

云嶂天涯尽,川途海县穷。何言此地僻,忽与故人同。

身负邦君弩,情纡御史骢。王程不我驻,离思逐秋风。

杜牧:《郡斋秋夜即事,寄斛斯处士许秀才》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中国人的启蒙教育,多是从学诗开始,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来认识到许多古诗词,熟读熟背古诗有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承,你的脑海中对那一句经典的古诗词念念不忘?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杜牧:《郡斋秋夜即事,寄斛斯处士许秀才》”,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杜牧《郡斋秋夜即事,寄斛斯处士许秀才》原文

有客谁人肯夜过,独怜风景奈愁何。边鸿怨处迷霜久,

庭树空来见月多。故国杳无千里信,采弦时伴一声歌。

驰心只待城乌晓,几对虚檐望白河。

张九龄:《南郊太尉酌献武舞作凯安之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诗歌是中国古代最美的文学,最动人的文学,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可以接触到不少的古诗词,阅读古典诗词,增加人们对人类本身的了解,增加人生体验,有哪些古诗词是你心目中的人间绝句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张九龄:《南郊太尉酌献武舞作凯安之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张九龄《南郊太尉酌献武舞作凯安之乐》原文

馨香惟后德,明命光天保。肃祀崇圣灵,陈信表黄道。

玉戚初蹈厉,金匏既静好。介福何穰穰,精诚格穹昊。

杜牧:《帘》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诗歌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与传承,家长会在孩子小时候交孩子读古诗,背诵古诗词可以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你读过的古诗词还有哪些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牧:《帘》”,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杜牧《帘》原文

徒云逢剪削,岂谓见偏装。凤节轻雕日,鸾花薄饰香。

问屏何屈曲,怜帐解周防。下渍金阶露,斜分碧瓦霜。

沈沈伴春梦,寂寂侍华堂。谁见昭阳殿,真珠十二行。

相关文章

  • 杜牧:《郡斋独酌(黄州作)》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回眸中国千年之历史,诗歌是那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在小时候我们总是可以在课本上读到古诗词,古诗在培养思维能力及养成良好文学素养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你还知道有哪些唯美的古诗句?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杜牧:《郡斋独酌》》,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杜牧《郡斋独酌》原文前年...
    时间:06-15 古诗词赏析     古诗集     抒情古诗    
  • 张九龄:《郡江南上别孙侍御》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小时候我们总是可以在课本上读到古诗词,背诵古诗词可以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关于经典的古诗词你还了解多少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张九龄:《郡江南上别孙侍御》”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张九龄《郡江南上别孙侍御》原文云...
    时间:06-15 古诗词赏析     古诗集     抒情古诗    
  • 杜牧:《郡斋秋夜即事,寄斛斯处士许秀才》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中国人的启蒙教育,多是从学诗开始,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来认识到许多古诗词,熟读熟背古诗有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承,你的脑海中对那一句经典的古诗词念念不忘?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杜牧:《郡斋秋夜即事,寄斛斯处士许秀才》”,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杜牧《郡斋秋夜即事,寄斛...
    时间:06-15 古诗词赏析     古诗集     抒情古诗    
  • 张九龄:《南郊太尉酌献武舞作凯安之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诗歌是中国古代最美的文学,最动人的文学,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可以接触到不少的古诗词,阅读古典诗词,增加人们对人类本身的了解,增加人生体验,有哪些古诗词是你心目中的人间绝句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张九龄:《南郊太尉酌献武舞作凯安之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张九...
    时间:06-15 古诗词赏析     古诗集     抒情古诗    
  • 杜牧:《夜雨》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中华诗词是众多秀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相信大家都学习过诗词,古诗不仅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学素材,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你知道有哪些让人惊叹的古诗词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杜牧:《夜雨》”,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杜牧《夜雨》原文九月三十日,雨声如别秋。无端满阶叶...
    时间:06-15 古诗词赏析     古诗集     抒情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