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古诗词 > 导航

刘禹锡:《武昌老人说笛歌》

发表时间:2022-06-22

刘禹锡的诗。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我们在学校也会经常接触到很多古诗,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你读过的古诗词还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刘禹锡:《武昌老人说笛歌》”,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刘禹锡:《武昌老人说笛歌》

武昌老人七十馀,手把庾令相问书。自言少小学吹笛,

早事曹王曾赏激。往年镇戍到蕲州,楚山萧萧笛竹秋。

当时买材恣搜索,典却身上乌貂裘。古苔苍苍封老节,

石上孤生饱风雪。商声五音随指发,水中龙应行云绝。

曾将黄鹤楼上吹,一声占尽秋江月。如今老去语尤迟,

音韵高低耳不知。气力已微心尚在,时时一曲梦中吹。

精选阅读

元稹:《说剑》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诗歌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与传承,大家的童年里都阅读过诗词,熟读古诗词不仅能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对提高写作能力也是大有帮助,您绝对不会忘记的古诗是那一句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稹:《说剑》”,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元稹《说剑》原文

吾友有宝剑,密之如密友。我实胶漆交,中堂共杯酒。

酒酣肝胆露,恨不眼前剖。高唱荆卿歌,乱击相如缶。

更击复更唱,更酌亦更寿。白虹坐上飞,青蛇匣中吼。

我闻音响异,疑是干将偶。为君再拜言,神物可见不。

君言我所重,我自为君取。迎箧已焚香,近鞘先泽手。

徐抽寸寸刃,渐屈弯弯肘。杀杀霜在锋,团团月临纽。

逡巡潜虬跃,郁律惊左右。霆电满室光,蛟龙绕身走。

我为捧之泣,此剑别来久。铸时近山破,藏在松桂朽。

幽匣狱底埋,神人水心守。本是稽泥淬,果非雷焕有。

我欲评剑功,愿君良听受。剑可剸犀兕,剑可切琼玖。

剑决天外云,剑冲日中斗。剑隳妖蛇腹,剑拂佞臣首。

太古初断鳌,武王亲击纣。燕丹卷地图,陈平绾花绶。

曾被桂树枝,寒光射林薮。曾经铸农器,利用翦稂莠。

神物终变化,复为龙牝牡。晋末武库烧,脱然排户牖。

为欲扫群胡,散作弥天帚。自兹失所往,豪英共为诟。

今复谁人铸,挺然千载后。既非古风胡,无乃近鸦九。

自我与君游,平生益自负。况擎宝剑出,重以雄心扣。

此剑何太奇,此心何太厚。劝君慎所用,所用无或苟。

潜将辟魑魅,勿但防妾妇。留斩泓下蛟,莫试街中狗。

君今困泥滓,我亦坌尘垢。俗耳惊大言,逢人少开口。

刘禹锡:《度桂岭歌》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中华诗词浩如烟海,在语文学习中,诗词是必不可少的,通过阅读古诗能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历史,关于经典的古诗词你还了解多少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刘禹锡:《度桂岭歌》》,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刘禹锡:《度桂岭歌》

桂阳岭,下下复高高。人稀鸟兽骇,地远草木豪。

寄言迁金子,知余歌者劳。

刘禹锡:《视刀环歌》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也会专门去学习古诗词,通过阅读诗词提高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您收藏了哪些经典的古诗词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刘禹锡:《视刀环歌》”,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刘禹锡:《视刀环歌》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

刘禹锡:《荆州歌二首》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大家都是从小学习过诗词的,古诗在培养思维能力及养成良好文学素养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你知道有哪些意境非常美的的古诗词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刘禹锡:《荆州歌二首》》,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刘禹锡:《荆州歌二首》

渚宫杨柳暗,麦城朝雉飞。可怜踏青伴,乘暖著轻衣。

今日好南风,商旅相催发。沙头樯竿上,始见春江阔。

韩愈:《杂说一·龙说》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璀璨明珠,在上课时老师也会和我们提到古诗,背诵古诗词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那么你知道有哪些经典的古诗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韩愈:《杂说一·龙说》”,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韩愈《杂说一·龙说》原文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全文赏析

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韩愈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这篇根据典籍和传说写的杂感,用意很明显:作者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说明了圣君与贤臣之间的关系,即圣君是要依靠贤臣建功立业,贤臣又要仰仗圣君的识拔才能荷重行远,如此才能相得益彰。

通篇只就龙与云的关系着笔,从一个“灵”字着眼,所无一句点明本旨,可处处扣题。含蓄而又生动形象的写法,使行文委婉曲折,起伏跌宕,读来意味深远。“龙”与“云”相互依存,形象说明了圣君与贤臣相互依存。贤臣固然不可无圣君,而圣君更加不可无贤臣,说明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圣君与贤臣缺一不可。

韩愈:《杂说四·马说》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明文化长河中的一块瑰丽奇宝,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来认识到许多古诗词,背诵古诗词可以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您绝对不会忘记的古诗是那一句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韩愈:《杂说四·马说》》,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韩愈《杂说四·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祇辱 一作:只辱)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全文赏析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马说》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个命题不合逻辑。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有人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这句话是错误的。韩愈把它作为语言,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太少。于是作者在下文正面点明主旨,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好的牧马人,而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受无知小人的腌气。这些宝马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不幸、结局悲惨。没有把这些马当做千里马,千里马的死也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千里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透彻,却有很多辛酸痛楚还没有吐露,看似奔放,实则内涵丰富。

作者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有时欲一展所长却有力无处使,最后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实现不了日行千里的功能,因此待遇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受辱和屈死也就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由于食马者的原因,千里马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责难和惩罚,往往被痛打一顿在待遇上也就越加糟糕(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还觉得不够,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使文章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愤激。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反而让他面对着千里马不懂装懂,还说“天下无马”。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问题,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马,食马者却对着千里马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马。这是作者的讽刺。文章写至此处,作者立即点明主题,用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结束,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矛盾形成一个高潮。这是韩愈凝聚浓缩手法的结果。

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 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贞元十九年(803年)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因天旱人饥,上书宽民徭免田赋,被贬为阴山令。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几遭杀身之祸,后又贬为潮州(今属广东省)刺史,后遇赦回京任吏部侍郎,曾代理京兆尹。

韩愈是唐代文学改革“古文运动”的著名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和西汉古文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和发展,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革新精神的散文。韩愈被前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古文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跟《马说》(即第四篇)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龙说》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柳宗元:《捕蛇者说》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中华诗词是众多秀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我们上学时候一定学习过一些诗词,学习古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您收藏了哪些经典的古诗词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柳宗元:《捕蛇者说》,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柳宗元《捕蛇者说》原文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饥渴而顿踣 一作:饿渴)

全文赏析

蒋氏在自述中提到“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这里说的“六十岁”,指的是唐玄宗天宝中期(746—750)到唐宪宗元和初期(805—810)这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战乱频繁,先后发生过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朱泚叛乱等等,全国户口锐减,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无有限制,使人民的负担日益加重。尽管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颁布了两税法(分夏、秋两次交税,即课文中说的“岁赋其二”),并明文规定“敢在两税外加敛一文钱,以枉法论”,但这不过是欺骗百姓的手段,事实正如陆贽所说:“大历中供军、进奉之类,既收入两税,今于两税之外,复又并存”;又说加税时“诏敕皆谓权宜,悉令事毕停罢。息兵已久,加税如初”。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由存留户共同负担),已重者愈重”。从这些情况来看,柳宗元“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第一段(1)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线,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2)这一段重在写毒蛇之“异”,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二是毒性之异,三是用途之异,可以用来治愈麻风、手脚、脖肿、恶疮,消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因而皇帝发布命令,一年征两次,可以抵消应交的租税,因此从那以后“永之人争奔走焉。”作者只用“争奔走”三字,就把永州百姓争先恐后,不辞劳苦,冒死捕蛇的情景显示出来了。

第二段从“有蒋氏者”到“又安敢毒耶”。包括2、3、4三个小段,是全文的重心。

由“异蛇”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蒋氏。先写蒋氏三代捕蛇之“利”,继而写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几死者数矣”一个“且曰”,将写“利”转为写“害”,再用蒋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极其生动地写出了“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只“言之貌甚戚者”一句,便把他回首往事,悲痛在心,哀形于色的情态勾勒了出来。明明是备受毒蛇之苦,却说独享捕蛇之利,在这极为矛盾的境况中,更见其内心的酸楚。

于是作者接下来说,“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在为蒋氏的不幸遭遇悲痛的同时,好心地提出了一个解脱危险的办法。这几句话句子简短,语气急促。而且连用了三个“若”,表明“余”是面对面地与蒋氏交谈,态度是诚恳的,帮助对方的心情是急切的,办法也似切实可行。

可出乎意料的是蒋氏并没有接受,他“大戚,汪然出涕曰……”蒋氏的这番话态度同样恳切,语气也十分肯定,表明了毒蛇可怕,但赋敛之毒更可怕。

这话怎么讲呢?蒋氏说了这几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蒋氏祖孙三代在这个地方住了六十几年了,亲眼见到同村人的遭遇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他们把田里的出产全部拿出,把家里的收入全部用尽,也交不够租赋,只得哭号着辗转迁徙,饥渴交迫而倒毙在地,顶着狂风暴雨的袭击,受着严寒酷暑的煎熬,呼吸着带毒的疫气,常常是死去的人一个压一个。从前和我爷爷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绝了就是迁走了。而我却由于捕蛇而独自存活下来。《柳文指要》引录了林西冲一文,算一笔唐代的赋税账:“按唐史,元和年间,李吉甫撰《国计薄》上至宪宗,除藩镇诸道外,税户比天宝四分减三,天下兵仰给者,比天宝三分增一,大率二户资一兵,其水旱所伤,非时调发,不在此数,是民间之重敛难堪可知,而子厚之谪永州,正当其时也.”因知文中所言,自是实录。

第二层意思是:那些凶暴的官吏到乡下催租逼税的时候,到处狂呼乱叫,到处喧闹骚扰,那种吓人的气势,就连鸡犬也不得安宁.而这时他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自己的瓦罐,只见捕来的蛇还在,便可以放心地躺下了。他细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时间把它当租税缴上去。回来后;就能美美地享用自己田里的出产,安度岁月。

第三层意思是:这样看来,一年当中他冒生命危险有两次,而其余的时间就可以坦然快乐地过日子,。哪像乡邻们天天都受着死亡的威胁呢?即使现在因捕蛇而丧生;比起乡邻们来,也是后死了。哪还敢怨恨捕蛇这个差使犯?

蒋氏的这一番话,以他“以捕蛇独存”和乡邻们“非死则徙”相对比,以他“弛然而卧”和乡邻们将受悍吏袭扰相对比,以他一岁之犯死者二”和乡邻们“旦旦有是”相对比,说明捕蛇之不幸,确实“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可见他在讲述三代人受蛇毒之害时“貌若甚戚”,而当听了要恢复他的赋税时却“大戚,汪然出涕”地恳求。完全是出于真情。蒋氏的话,发自肺腑,带着血泪,听来怎不令人心碎?

作者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也就是结尾一段说:“余闻而愈悲”,比听蒋氏讲一家人的苦难时更加悲痛了.想到自己过去对孔子所说说“苛政猛于虎”这句话还有所怀疑,现在从蒋氏所谈的情况看来,这话是可信的。谁知道赋税对人民的毒害竟比毒蛇还要严重呢!于是写了《捕蛇者说》这篇文章,为的是让那些观察民俗的人知道苛重的赋税给老百姓造成的灾难。

在全文这叙述边议论间或抒情的写法中,最后这一番议论.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说“苛政猛于虎”强调的是一个“猛”字,那么本文就紧扣一个“毒”字,既写了蛇毒,又写了赋毒。并且以前者衬托后者。得出“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结论。

本文在写作手法方面,除了对比、衬托的大量运用及卒章点明主题外,对蒋氏这一个人物的描绘也是极富特色的。特别是他不愿意丢掉犯死捕蛇这一差使的大段申述,讲得是既有具体事实,又有确切数字;既有所闻所见,又有个人切身感受;既有祖祖辈辈的经历,又有此时此刻的想法;既讲述了自家人的不幸,又诉说了乡邻们的苦难:不仅使人看到了一幅统治者横征暴敛下的社会生活图景,也让人感到此人的音容体貌宛在眼前,有血有肉,生动传神。

全文处处运用对比:捕蛇者与纳税的对比,捕蛇者的危险与纳税之沉重的对比,捕蛇者与不捕蛇者(蒋氏与乡邻)的对比——六十年来存亡的对比,悍吏来吾乡是我和乡邻受扰的情况,一年受死亡威胁的次数和即使死于捕蛇也已死于乡邻之后等情况。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赋敛毒于蛇”这一中心。

文章通过揭露永州百姓在封建官吏的横征暴敛下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有力得控诉了社会吏治的腐败,曲折得反映了自己坚持改革的愿望。

写作背景

柳宗元所处的时代,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转折时期。公元755年安禄山之乱后,中央政权与藩镇不断巩固自己的势力,对人民加重赋税。史书记载:中唐赋多而重,除法定的夏、秋两税外,加征种种苛税。繁重的苛捐杂税,使劳动人民苦不堪言,如再遇天灾,无疑雪上加霜,他们纷纷逃亡、流浪,以至十室九空。柳宗元在唐顺宗时期,参与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运动。因反对派的强烈反抗,革新运动一百四十多天后失败,顺宗退位,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贬为永州(今属湖南)司马。在永州的十年期间,柳宗元大量地接触下层,目睹当地人民“非死则徙尔”的悲惨景象,感到有责任用自己的笔来反映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希望最高统治者能借此体察民情,推行善政。柳宗元看到“永州之野产异蛇”,听到有蒋氏者“专其利有三世”的事例,他以进步的思想和身边的素材构思了这篇《捕蛇者说》。

杜牧:《寄珉笛与宇文舍人》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相信大家都学习过诗词,通过学习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你知道有哪些让人惊叹的古诗词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杜牧:《寄珉笛与宇文舍人》”,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杜牧《寄珉笛与宇文舍人》原文

调高银字声还侧,物比柯亭韵校奇。

寄与玉人天上去,桓将军见不教吹。

相关文章

  • 刘禹锡:《荆州歌二首》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大家都是从小学习过诗词的,古诗在培养思维能力及养成良好文学素养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你知道有哪些意境非常美的的古诗词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刘禹锡:《荆州歌二首》》,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刘禹锡:《荆州歌二首》渚宫杨柳暗,...
    时间:06-22 二拍     刘禹锡的诗     古诗三百首    
  • 韩愈:《杂说四·马说》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明文化长河中的一块瑰丽奇宝,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来认识到许多古诗词,背诵古诗词可以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您绝对不会忘记的古诗是那一句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韩愈:《杂说四·马说》》,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韩愈《杂说四·马...
    时间:06-16 古诗词赏析     古诗集     抒情古诗    
  • 柳宗元:《捕蛇者说》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中华诗词是众多秀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我们上学时候一定学习过一些诗词,学习古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您收藏了哪些经典的古诗词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柳宗元:《捕蛇者说》,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柳宗元《捕蛇者说》原文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
    时间:06-20 柳宗元的诗     古诗文阅读     古诗句    
  • 杜牧:《寄珉笛与宇文舍人》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相信大家都学习过诗词,通过学习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你知道有哪些让人惊叹的古诗词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杜牧:《寄珉笛与宇文舍人》”,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杜牧《寄珉笛与宇文舍人》原文调高银字声还侧,物比柯亭韵校...
    时间:06-15 古诗词赏析     古诗集     抒情古诗    
  • 刘禹锡:《杂曲歌辞·壮士行》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诗歌是中国古代最美的文学,最动人的文学,大家的童年里都阅读过诗词,通过阅读诗词提高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古诗词的知识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刘禹锡:《杂曲歌辞·壮士行》”,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刘禹锡:《杂曲歌辞·壮士行》阴风振寒郊...
    时间:06-22 刘禹锡的诗     古诗文阅读     古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