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古诗词 > 导航

刘禹锡:《海门潮别浩初师》

发表时间:2022-06-22

刘禹锡的诗。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中华诗词浩如烟海,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来认识到许多古诗词,通过学习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古诗词的知识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刘禹锡:《海门潮别浩初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刘禹锡:《海门潮别浩初师》

前日过萧寺,看师上讲筵。都上礼白足,施者散金钱。WWW.GS83.cOM

方便无非教,经行不废禅。还知习居士,发论侍弥天。

精选阅读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全文赏析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濬传》)。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认为此诗第五句甚妙。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但是前面所写并没有离题。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全诗借古讽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所作。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比较严重。唐宪宗时期,唐朝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公元821年到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此诗即为作者结合当时形势而作。

孟郊:《初于洛中选》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璀璨明珠,在上课时老师也会和我们提到古诗,背诵古诗词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那么你知道有哪些经典的古诗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郊:《初于洛中选》”,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孟郊《初于洛中选》原文

尘土日易没,驱驰力无馀。青云不我与,白首方选书。

宦途事非远,拙者取自疏。终然恋皇邑,誓以结吾庐。

帝城富高门,京路绕胜居。碧水走龙蛇,蜿蜒绕庭除。

寻常异方客,过此亦踟蹰。

韩愈:《送刘师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回眸中国千年之历史,诗歌是那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大家都是从小学习过诗词的,通过阅读诗词提高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对于中国的古诗词你了解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韩愈:《送刘师服》”,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韩愈《送刘师服》原文

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蝉声入客耳,惊起不可留。

草草具盘馔,不待酒献酬。士生为名累,有似鱼中钩。

赍材入市卖,贵者恒难售。岂不畏憔悴,为功忌中休。

勉哉耘其业,以待岁晚收。

杜牧:《别怀》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也会专门去学习古诗词,学习古诗可以汲取古诗的有益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你读过哪些惊艳绝绝的古诗词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牧:《别怀》”,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杜牧《别怀》原文

相别徒成泣,经过总是空。劳生惯离别,夜梦苦西东。

去路三湘浪,归程一片风。他年寄消息,书在鲤鱼中。

杜牧:《别鹤》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我们都学习了大量的诗词,通过学习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您收藏了哪些经典的古诗词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杜牧:《别鹤》,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杜牧《别鹤》原文

分飞共所从,六翮势催风。声断碧云外,影孤明月中。

青田归路远,丹桂旧巢空。矫翼知何处,天涯不可穷。

孟郊:《怨别》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词便是其中一种,大家都是从小学习过诗词的,学习古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那些一眼惊艳的古诗词你还知道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郊:《怨别》”,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孟郊《怨别》原文

一别一回老,志士白发早。在富易为容,居贫难自好。

沉忧损性灵,服药亦枯槁。秋风游子衣,落日行远道。

君问去何之,贱身难自保。

元稹:《志坚师》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诗歌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与传承,小伙伴们小时候接触的诗词不在少数,古诗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你知道有哪些让人惊叹的古诗词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元稹:《志坚师》”,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元稹《志坚师》原文

嵩山老僧披破衲,七十八年三十腊。灵武朝天辽海征,

宇宙曾行三四匝。初因怏怏薙却头,便绕嵩山寂师塔。

淮西未返半年前,已见淮西阵云合。

韩愈:《送灵师》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也会专门去学习古诗词,古诗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您此时是不是也在想着有哪些古诗还能够背下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韩愈:《送灵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韩愈《送灵师》原文

佛法入中国,尔来六百年。齐民逃赋役,高士著幽禅。

官吏不之制,纷纷听其然。耕桑日失隶,朝署时遗贤。

灵师皇甫姓,胤胄本蝉联。少小涉书史,早能缀文篇。

中间不得意,失迹成延迁。逸志不拘教,轩腾断牵挛。

围棋斗白黑,生死随机权。六博在一掷,枭卢叱回旋。

战诗谁与敌,浩汗横戈鋋.饮酒尽百盏,嘲谐思逾鲜。

有时醉花月,高唱清且绵。四座咸寂默,杳如奏湘弦。

寻胜不惮险,黔江屡洄沿。瞿塘五六月,惊电让归船。

怒水忽中裂,千寻堕幽泉。环回势益急,仰见团团天。

投身岂得计,性命甘徒捐。浪沫蹙翻涌,漂浮再生全。

同行二十人,魂骨俱坑填。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

开忠二州牧,诗赋时多传。失职不把笔,珠玑为君编。

强留费日月,密席罗婵娟。昨者至林邑,使君数开筵。

逐客三四公,盈怀赠兰荃。湖游泛漭沆,溪宴驻潺湲。

别语不许出,行裾动遭牵。邻州竞招请,书札何翩翩。

十月下桂岭,乘寒恣窥缘。落落王员外,争迎获其先。

自从入宾馆,占吝久能专。吾徒颇携被,接宿穷欢妍。

听说两京事,分明皆眼前。纵横杂谣俗,琐屑咸罗穿。

材调真可惜,朱丹在磨研。方将敛之道,且欲冠其颠。

韶阳李太守,高步凌云烟。得客辄忘食,开囊乞缯钱。

手持南曹叙,字重青瑶镌。古气参彖系,高标摧太玄。

维舟事干谒,披读头风痊。还如旧相识,倾壶畅幽悁。

以此复留滞,归骖几时鞭。

孟郊:《赠李观(观初登第)》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在上课时老师也会和我们提到古诗,阅读古典诗词,增加人们对人类本身的了解,增加人生体验,你知道有哪些让人惊叹的古诗词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孟郊:《赠李观(观初登第)》”,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孟郊《赠李观(观初登第)》原文

谁言形影亲,灯灭影去身。谁言鱼水欢,水竭鱼枯鳞。

昔为同恨客,今为独笑人。舍予在泥辙,飘迹上云津。

卧木易成蠹,弃花难再春。何言对芳景,愁望极萧晨。

埋剑谁识气,匣弦日生尘。愿君语高风,为余问苍旻.

韩愈:《听颖师弹琴》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髓,大家的童年里都阅读过诗词,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您此时是不是也在想着有哪些古诗还能够背下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韩愈:《听颖师弹琴》”,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韩愈《听颖师弹琴》原文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全文赏析

唐人音乐诗较著名者,有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李白《听蜀僧濬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等及韩愈此篇。篇篇不同,可谓各有千秋。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就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怪不得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起句不同一般,它没有提及弹琴者,也没有交待弹琴的时间和地点,而是紧扣题目中的“听”字,单刀直入,把读者引进美妙的音乐境界里。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之际,窃窃私语,互诉衷肠。中间夹杂些嗔怪之声,那不过是表达倾心相爱的一种不拘形迹的方式而已。正当听者沉浸在充满柔情蜜意的氛围里,琴声骤然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象勇猛的将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显得气势非凡。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恰似经过一场浴血奋战,敌氛尽扫,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琴声所展示的意境高远阔大,使人有极目遥天悠悠不尽之感。

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为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蹁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而且跌得那样快,那样惨。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它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他曾几次上奏章剖析政事得失,希望当局能有所警醒,从而革除弊端,励精图治,结果屡遭贬斥,心中不免有愤激不平之感。“湿衣”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颇相类似,只是后者表达得比较直接,比较显豁罢了。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嗟余”二句是自谦之辞,申明自己不懂音乐,未能深谙其中的奥妙。尽管如此,还是被颖师的琴声所深深感动,先是起坐不安,继而泪雨滂沱,浸湿了衣襟,犹自扑扑簌簌滴个不止。这种感情上的强烈刺激,实在叫人无法承受,于是推手制止,不忍卒听。末二句进一步渲染颖师琴技的高超。冰炭原不可同炉,但颖师的琴声一会儿把人引进欢乐的天堂,一会儿又把人掷入悲苦的地狱,就好比同时把冰炭投入听者的胸中,使人经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剧烈波动。

全篇诗情起伏如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层见迭出,变化无穷。上联与下联,甚至上句与下句,都有较大的起落变化,例如首联“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写柔细的琴声,充满和乐的色调,中间着一“怨”字,便觉波浪陡起,姿态横生,亲昵的意味反倒更浓,也更加富有生活气息。又如首联比以儿女之情,次联拟以英雄气概,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柔一刚,构成悬殊的形势。第三联要再作起落变化,即由刚转柔,就很容易与第一联交叉重叠。诗人在实现这一起伏转折的同时,开辟了另一个新的境界,它高远阔大、安谧清醇,与首联的卿卿我我、充满私情形成鲜明的比照,它所显示的声音也与首联不一样,一者(首联)轻柔细屑,纯属指声;一者(三联)宛转悠扬,是所谓泛声。尽管两者都比较轻柔,却又各有特色,准确地反映了琴声高低疾徐的变化。清人方东树说韩愈写诗“用法变化而深严”(《昭昧詹言》),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历来写乐曲的诗,大都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这首诗摹写声音精细入微,形象鲜明,却不粘皮着肉,故而显得高雅、空灵、醇厚。突出的表现是:在摹写声音节奏的同时,十分注意发掘含蕴其中的情志。好的琴声既可悦耳,又可赏心,可以移情动志。好的琴声,也不只可以绘声,而且可以“绘情”、“绘志”,把琴声所表达的情境,一一描摹出来。诗歌在摹写声音的同时,或示之以儿女柔情,或拟之以英雄壮志,或充满对自然的眷恋,或寓有超凡脱俗之想和坎坷不遇之悲,如此等等,无不流露出深厚的情意。

韩愈是一位极富创造性的文学巨匠。他写作诗文,能够摆脱拘束,自辟蹊径。这首诗无论造境或遣词造语都有独到之处。以造境言,它为读者展示了两个大的境界:一是曲中的境界,即由乐曲的声音和节奏所构成的情境;一是曲外的境界,即乐曲声在听者(诗人自己)身上得到的反响。两者亦分亦合,犹如影之与形。从而使整个诗歌的意境显得深闳隽永,饶有情致。以遣词造语论,不少诗句新奇妥帖,揉磨入细,感染力极强。例如开头两句押细声韵,其中的“女”、“语”和“尔”、“汝”声音相近,读起来有些绕口。这种奇特的音韵安排,恰恰适合于表现小儿女之间那种缠绵纠结的情态。后面写昂扬激越的琴声则改用洪声韵的“昂”、“场”、“扬”、“凰”等,这些都精确地表现了弹者的情感和听者的印象。另外,五言和七言交错运用,以与琴声的疾徐断续相协调,也大大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如此等等,清楚地表明,诗人匠心独运,不拘绳墨,却又无不文从字顺,各司其职。所谓“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其实也是韩愈诗歌语言的一大特色。

写作背景

此篇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相传唐朝有一个名叫颖的和尚,从印度来到中国,人们尊称他为颖师。颖师演奏古琴十分出名,他的古琴长八尺一寸,用质地优良的古桐木制成,音色非常优美。颖师弹琴的技艺精湛,演奏时有特别的韵味,而且曲目很丰富,远近知名。据说有一个生病的人,躲在床上,听到颖师弹琴的声音,顿然觉得已经病好了,坐了起来,不用再服药了。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也慕名前来欣赏颖师弹琴,并把他听颖师弹琴的感受写成了一首诗,即这首《听颖师弹琴》。

相关文章

  • 孟郊:《怨别》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词便是其中一种,大家都是从小学习过诗词的,学习古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那些一眼惊艳的古诗词你还知道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郊:《怨别》”,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孟郊《怨别》原文一别一回老,志士白发早。在富易为容,居贫难自好...
    时间:06-16 古诗词赏析     古诗集     抒情古诗    
  • 杜牧:《别鹤》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我们都学习了大量的诗词,通过学习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您收藏了哪些经典的古诗词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杜牧:《别鹤》,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杜牧《别鹤》原文分飞共所从,六翮势催风。声断碧云外,影孤明月中。青田归路远,丹桂旧...
    时间:06-15 古诗词赏析     古诗集     抒情古诗    
  • 元稹:《志坚师》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诗歌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与传承,小伙伴们小时候接触的诗词不在少数,古诗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你知道有哪些让人惊叹的古诗词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元稹:《志坚师》”,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元稹《志坚师》原文嵩山老...
    时间:06-16 古诗词赏析     古诗集     抒情古诗    
  • 韩愈:《送灵师》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也会专门去学习古诗词,古诗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您此时是不是也在想着有哪些古诗还能够背下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韩愈:《送灵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韩愈《...
    时间:06-16 古诗词赏析     古诗集     抒情古诗    
  • 孟郊:《赠李观(观初登第)》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在上课时老师也会和我们提到古诗,阅读古典诗词,增加人们对人类本身的了解,增加人生体验,你知道有哪些让人惊叹的古诗词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孟郊:《赠李观》”,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孟郊《赠李观》原文谁言形影亲,灯灭影去身。谁言...
    时间:06-16 古诗词赏析     古诗集     抒情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