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古诗词 > 导航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端午粽》教案(合集10篇)

发表时间:2025-04-15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端午粽》教案 篇1

一、说教材

《端午粽》是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散文,生动地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和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使学生在体会浓浓亲情的同时,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课文条理清晰,语言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内容,丰富语言积累。

二、说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设计,以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中学段目标和教学实施建议为指导,重在教给学生识字、写字方法,培养学生良好语感,丰富学生语言积累,逐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

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而本单元教学同时又要落实“读好长句子”和“积累语言”两个教学重点。为此,依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单元教学要点,我将本课时教学目标设定为:

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两个偏旁;会写“午、节、叶、米”四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粘又甜”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其中,识字写字,即认识13个生字、两个新偏旁,会写4个生字和积累文中的叠词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现有的朗读水平不高,朗读方法欠缺,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进而体会端午粽色、香、味的特点,便成为了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提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里特点,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在低段阅读教学中,应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图画进行阅读。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通过运用多媒体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为识字、学词和朗读好课文做好铺垫。

2、示范朗读法:对于文中的长句子,在指导朗读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范读,给学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语感,提高朗读能力。

3、引导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端午粽的色、香、味的特点,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之中,读得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学法指导上,一是指导学生运用已有识字方法学习和积累新的生字,二是引导学生采用动作表演、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五、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

从学生了解的元宵节、中秋节两个传统节日入手,通过出示元宵、月饼图片,唤起学生对传统节日习俗的回忆和对美好佳节的向往,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并相机进行新偏旁和生字教学。

(二)初读感知

这一环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不认识的生字。二是交流反馈,及时出示本课生字和词语,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认识字词,识记生字,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及时正音和指导朗读,体现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教学思路。

(三)精读感悟

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出示第二自然段,进行阅读训练。一是找出本段共有几句话,巩固标点符号知识。二是运用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动作表演等方式,了解本段中“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粘又甜”等词语,理解作者是从样子、香味、味道三方面介绍端午粽的特点。三是结合学生的理解,借助停顿符号,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指导写字

出示“节、叶、米”三个生字,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和笔画特点,找出相同之处,并仿写“节”字,教给学生写字方法,让他们在描红临写的过程中用心体会,举一反三,提高写字效果。

(五)作业布置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抄写、朗读和搜集资料几项作业,目的在于巩固课堂知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从课外获取知识的能力,也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灵魂。根据教学内容,本节课板书设计主要呈现了生字的范写和第二自然段内容的提炼。力求直观明了,简洁精炼,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规范书写的训练。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端午粽》教案 篇2

由于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连,所以在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端午节和屈原的材料,在课堂上交流、反馈,加深本文了解,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之一。上课伊始,课件出示端午节的活动场景,出示各种粽子图片,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看图“品尝”端午粽,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初步的认知。然后直接学习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弄清本段有几句话,每句话主要写了粽子的哪一方面的,结合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粽子的颜色、味道等特点。

“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并提高了阅读的能力。本课的朗读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读好带“的”的短语,另一个是学习读好长句子。教学时,采用了“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了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度、巩固。因此,在教学时我始终以读为主,让学生从带着问题读到读通、读顺,让学生充分朗读,静心品味,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让他们感受屈原的一腔爱国热情和人们对屈原的思念和尊敬。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端午粽》教案 篇3

《端午粽》是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生动地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和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使学生在体会浓浓亲情的同时,感受端午节中华传统文化。课文条理清晰,语言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内容,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两个偏旁;会写“午、节、叶、米”四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粘又甜”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教学重点:

1、认识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两个偏旁;会写“午、节、叶、米”四个生字。

2、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粘又甜”等叠词。

教学难点:读好长句子,体会端午粽色、香、味的特点。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示范朗读法引导想象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咱们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习俗,看看这是什么?

(出示元宵、月饼图片)

提问:认识他们吗?你什么时候过呢?

2、出示粽子,这个认识吗?吃过粽子吗?什么时候吃?

3、端午节吃的粽子,就叫“端午粽”,跟着老师来写字。

(板书课题,认识“端、粽”和新偏旁“立、米”)指导书写“午”字。

二、初读感知

过渡:想知道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吗?把课本轻轻打开46页,自己试着读读课文。

(一)学生自读,提出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生字。

(二)交流反馈。

1、认识生字:(我们先来跟生字宝宝门打声招呼)

(1)出示带拼音生字,指名拼读,全班齐读,及时正音。

(2)交流识记方法。

(我们不但要能叫出这些生字宝宝的名字,还要能记住他们的样子,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加一加,减一减,熟字比较,联系生活识记,组词识记等)

2、学习词语:

(生字宝宝很热情,还给我们带来了一群词语朋友,我们也来认识他们吧)

(1)出示文中带有13个生字的词语,带拼音指名读,全班齐读。再去掉拼音开火车教读。

(2)及时正音。

3、朗读课文:

(词语宝宝很调皮,喜欢躲在句子里。让我们到课文中再去看望他们)

(1)分自然段读课文。(相机范读、正音)

(2)指导长句子朗读。

三、精读感悟

1.(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这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同学们找找看这段话一共有几句?(3句)

2、指名读第一句。出示划线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1)自由读,完成课文填空。(指名补充填空)

(2)出示图片,理解词语“箬竹叶、糯米、枣”,教读“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体会叠词“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的表达作用(使描述的事物更形象)。这句话写了粽子的什么特点呢?(板书:样子)

(3)齐读这句话,把粽子的样子读出来。

(4)这句话中一个词语叫“裹着”,联系它前后的内容,谁能说说“裹着”是什么意思?句中指谁裹着谁?

(5)看来,构成端午粽的三种原料还有不同的位置,谁能找到这句话中表示不同位置的词语?

(里面,中间)

(6)这样,我们就可以抓住表示位置的词语读好句子的停顿。

(出示停顿符号,师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7)觉得端午粽的样子漂亮吗?

3、端午粽不但样子好看,闻着也香。(出示第二句)

(1)指名读,理解“掀开”(做动作体会)。

(2)这句话告诉了我们端午粽的什么特点。(板书:香味)

(3)按照老师给出提示,读好停顿,读出你闻着香味的感受。(齐读)

5、闻着很香的端午粽,味道怎么样呢?(出示第三句)

(1)指名读,理解“剥开”(和前文的“裹着”对比理解)。

(2)什么东西吃起来“又黏又甜”?

(元宵、牛奶糖,进行说话训练)。

仿词:又()又(),说话练习。

(3)这句话又告诉了我们端午粽的什么特点?(板书:味道)美吗?

(4)带着你的感受,把端午粽的味道读出来。(齐读)

6、太美了,请同学们再美美地朗读这段话,读出你的感受。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节、叶、米。

2、仔细观察字形,看看他们的笔画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位置相同吗?

3、老师要来写第一个字“节”,再仔细观察这个字,看看它每部分的宽窄长短有什么特点?

(上宽下窄,上扁下长。)

4.范写“节”,提示拿出小手跟着老师来书空。

5、学生练习书写。(先描红,再临写)

6、对照笔顺,练写其它三个字。(师巡视指导)

过渡:到底人们为什么要在端午节吃粽子呢?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去寻找答案。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这节课学习的生字和词语,熟读课文。

2、向爸爸妈妈了解关于端午节的习俗。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端午粽》教案 篇4

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本课的重点是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我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住了教学重点,注重了读长句子的训练了和完整话的训练,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和味道,但是本以为孩子们都能吃过粽子肯定能说的很好,但是说话训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发现孩子们对于粽子的样子和味道表达得不够完整。

我反思一下他们对于说话训练不够完整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有的孩子不喜欢吃粽子根本没有见过,第二就是对文本第二自然段理解不到位。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粽子的一些特征,并且是从外到里的顺序描写了粽子的样子。

训练长句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训练,这样才能培养语感。但是我班孩子的朗读能力是比较薄弱。主要一节课又要分析重点段又要认读生字还有书写生字。总感觉给孩子们朗读课文的时间不多。再有就是在家不能做到充分的阅读,孩子们对于文本内容不熟悉,所以影响朗读效果。做好语文课前预习我觉得非常必要。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端午粽》教案 篇5

教学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13个生字,两个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3、初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正确理解第二自然段课文内容,明白制作糯米的材料和介绍粽子时的顺序。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学写“午”字

1、#小学一年级# #小学一年级语文《端午粽》教案及教学反思#:老师出示粽子的图片,问:同学们这是什么?(粽子)问粽子是什么节日吃的?(端午节)。端午节是在哪一天呢?(农历五月初五)。在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我们会吃粽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粽子的课文。

2、板书课题:端午粽。(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3、师:这个课题的三个字都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端:它的偏旁是立字旁,立字旁和立字有什么不同?粽的偏旁是米字旁,因为粽子是用糯米做的。齐读偏旁。

午字是我们要今天要会写的,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写午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1)观察“午”字字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学生说笔顺,老师示范书写。

(3)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标上自然段序号。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分段朗读课文。

#小学一年级# #小学一年级语文《端午粽》教案及教学反思#:同学们读的真认真,想不想大声读给同学听?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来读一读课文,每一个同学读一个自然段,我要请几个小朋友?

提出要求:请四个小朋友来读。其他同学眼睛看书、仔细听,一会来做小评委。

3、老师范读课文

师:听了同学们的精彩点评,老师也想读一读课文了,请同学们认真听一听老师是怎么把长句子读通顺、读流利的。

三、分段朗读,随文识字。

1、教师指名分句朗读,师生评议。

(1)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随机理解词语“总会”的意思。

用“一……总会……”说一句话。

(2)逐句出示第二自然段里的句子。

出示第一句描写粽子样子的偏正短语,借助图片了解箬竹叶、糯米。指名领读。

出示第一句,指名朗读描写粽子样子的句子,指导点评。

指导学生把长句子画出停顿,学生自读练习,再指名读。

出示第二句,标好停顿符号,指名读。

做一做“掀开”的动作,理解词语。

加上动作再指名读句子。

出示描写粽子味道的句子:指名读句子。出示词语“剥开”、“又黏又甜”读准字音、做一做“剥开”的动作。说一说ABAC式词语。再指名读句子。

(3)逐句出示第三自然段里的句子:

出示第一、二句。指名读一读。理解“花样”。

直接出示第三句画出停顿,指名读一读。理解“美滋滋”,体会吃粽子时的心情。积累ABB式词语。介绍象形字“带”。

(4)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名读句子。介绍爱国诗人屈原。了解吃粽子的习俗。

(5)把喜欢的句子读给同学听。

2、读词、识字。

师:同学们课文读得很认真,但是这篇课文有很多难读的词语,让老师来看看你是不是会读了。

(1)开火车读词语:端午节、粽子、总会、箬竹叶、糯米、中间、煮熟、又黏又甜、十分、鲜肉、红豆、美滋滋、真是、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2)读生字。

师:瞧,粽子宝宝出来和大家见面了,粽子宝宝说叫对了它的名字,它就会和你回家了,我们来叫叫它的名字吧。开火车读字。

四、练习书写

1、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2)引导学生说一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预设:中秋节、重阳节、春节……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猜一猜是哪个字?理解字义

(2)指导学生书写“米”字。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导回顾: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

2、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与父母一起查找关于屈原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端午粽》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13个生字,学会“午、节、叶、米、真、分、豆”7个生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文章。(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文章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那粽子如何包啊?需要我们提前准备

什么材料啊?(学生自由回答)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和。

1、教师范读。学生可以轻声跟读。

2、学生分小组读。

3、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什么?小组之间互相说说,教师抽查一个小组汇报。

三、深入理解课文。

1、文章有几个自然段?(四个自然段)

2、师:读文章第二段,说一说包粽子前要准备什么材料?

生:箬竹叶、糯米、红枣、线。

师:下面我们来观看一下包粽子的过程吧。(播放视频)

3、师:同学们,平时吃过什么馅的粽子啊?

生:红枣、蜜枣、豆沙……

师:那外婆给“我们”煮的什么馅的粽子啊?

生:红枣、红豆、鲜肉。

4、师:同学们,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

生: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师:谁能给大家讲讲屈原的故事?(学生可以试讲,教师补充)

屈原的故事

屈原,名平,战国时代楚国人,他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早先很受楚王的器重,但他革新政治,推行强国的主张,遭到了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地在楚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的八座城池。看,这里就是秦国,这里是楚国。

秦国攻占了楚国的八座城池后,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他知道秦国的议和是假的,是骗人的。秦国要灭掉楚国才是真的。

屈原冒死进谏,叫楚怀王不要去议和。你们看,这是屈原,这是楚怀王。

可是楚怀王不但不听屈原的劝告,反而将屈原赶出了楚国的都城郢都。

楚怀王如期赴会,大家再猜猜会是什么结果呢?对,楚怀王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了。他悔恨交加,忧郁成病,三年后就客死在秦国了。

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了郢都。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被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他所有的救国救民的理想都破灭了,富国强民更是不可能了,屈原仰天长叹一声,抱着大石头投入了滚滚的汩罗江。

师:同学们,听了故事以后,你能说说屈原是个怎样的人吗?

生:屈原是个忧国忧民的人,爱国的诗人,和祖国共存亡的人。

师:屈原投江以后,老百姓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四、课外拓展。

师:同学们,人们为了纪念屈原,除了吃棕子还干什么?

生:赛龙舟、挂香包等。

师:为什么吃粽子?为什么赛龙舟?(学生可能不知或不完整)

师:因为人们为了防止鱼虾伤害屈原的尸体,就用粽叶包上糯米投入江中。后来就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因为人们为了防止水怪伤害屈原,就把小船装扮成龙的形象,水怪以为是龙王来了,就会被吓跑。这就形成了赛龙舟。

五、总结全文。

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饮雄黄酒、游百病、悬钟馗像等。中国传统的端午节,给我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我们要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端午粽》教案 篇7

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端午粽》教案 篇8

会认字注音及组词:

端duān(端水)(端正)

粽zǒng(粽子)(肉粽)

节jié(节日)(端午节)

总zǒng(总是)(总共)

米mǐ(大米)(米饭)

间jiān(中间)(一间房)

分fēn(分开)(分别)

豆dòu(大豆)(豆子)

肉ròu(猪肉)(牛肉)

带dài(带鱼)(带领)

知zhī(知道)(知己)

据jù(据说)(根据)

念niàn(思念)(想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端午粽》教案 篇9

今天教学了《端午粽》这篇文章,本文是本册书的第十篇文章,本单元围绕“家人”这个主题,编排了四篇文章。《端午粽》这篇文章是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生动的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细节决定成败,我对今天所执教的课做如下反思:

一、字词复习检测效果好。

字词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基础。字词教学一定要达到字不离文,文不离句,句不离段。在复习字词时,我采用“赛龙舟”游戏,让所要复习的生字以词语的形式呈现出来,接着提高难度,把所学的生字用一段话串连起来,这样不仅达到了复习的效果,还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提升。

二、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本课的长句子主要在第2、3自然段中出现,这两个自然段要加强对长句子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学习这两段的时候,我和学生接龙读文,男女生接龙读文,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长句子的朗读方法。

三、需要改进的部分:

学完一篇文中应该整体感知,这个环节当时没有考虑进去,是一种缺憾。教师首次在范读某个段落时,学生应该静静地听,听准字音,然后再去感受文中动词的美妙之处。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端午粽》教案 篇10

一、教材分析:

《端午粽》是一篇有趣的儿童散文,通过对端午节品粽子的习俗活动向小朋友们介绍了美味香甜的粽子,让小朋友们对端午粽有了深刻的了解。

二、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三、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四、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五、评价设计:

本课通过谈话激趣导入新课,重点放在多种方法识字和指导朗读上,通过反复读,让学生体会“浓浓的亲情”,并体会节日的气氛。

六、教学准备:

生词卡片、课件、字帖。

七、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背古诗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文章。(板书课题:端午粽,相机指导端、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文章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交流识字方法。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佳认字小组。

2、交流识字方法。

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四)分段学习课文。

1、出示第一段,指生读。想一想第一段讲了什么?

2、学习第二段。

(1)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呢?自由读,并画出相关句子。

学生边读边画。教师指名回答。

(预设)生: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师:说得真好,通过“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三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生:粽子很诱人,特别想吃一口。

师:是啊,多么诱人的粽子啊,请同学们带上自己的感情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指生读,及时评价。

(2)师:这样可爱的粽子闻起来是怎么样的?(清香)

你是从那句话中知道的?请为大家读一读。

指导朗读粽子的“清香”。

(3)粽子看起来可爱,闻起来清香,吃起来怎么样呢?请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又黏又甜)

(4)多么有人的粽子啊,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情,自由朗读这一段。指生朗读。评价指导。

3、课件出示课文第三段。

师:外婆包的粽子不但好吃还有什么样的特点?(花样多)

你从哪一句中看出来的?

练习句式“除了……还有……”

4、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呢?学习第四段。了解屈原。

5、朗读课文。

(五)指导书写“真”字。

1、学生书空笔顺。

2、注意事项。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写。

文章来源:http://www.gs83.com/gushici/29210.html

相关文章

  •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6篇 编写各种文档是我们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范文在写作实践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借鉴时关注点更多在范文写法上,你对写范文是怎么看待的呢?本篇优秀的“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章是小编认真挑选的结果。...
  • 最新一年级篮球教案(精华十四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班健康好玩的篮球教案范文(通用1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年级篮球教案 篇1活动目标1.尝试在低矮的物体上持物行走,提高身体的平衡性。...
    时间:02-25 一年级篮球教案    
  • 二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10篇 写文档对许多人来说都是一项非常头痛的任务,借鉴并非抄袭。分析写作框架是范文借鉴的重要方面,你不妨自己也来试试写一下范文吧?我相信这份“二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会成为您的最佳选择。...
  • 北师大一年级教案(汇总1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师大一年级数学前后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北师大一年级教案 篇1一、教学内容本单元分为三小节,加法运算定律:交换律、结合...
  • 一年级比尾巴的教案(必备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语文上册《比尾巴》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一年级比尾巴的教案 篇1教学目标:1、会写“巴、把”2个字。2、有感情...
    时间:02-18 一年级比尾巴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