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哪咤之魔童降世观后感(范文七篇)
发表时间:2025-04-14哪咤之魔童降世观后感 篇1
哪吒的火爆很容易让人想起此前的《大圣归来》,当初靠着“自来水”的努力,吸引大批观众进到*,造就了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的一个奇迹。但是,这两部电影的逆袭路径又并不完全一样,一定程度上说,《大圣归来》改变了外界对国产动画电影的预期,有了这部佳作的铺垫,观众的胃口被吊起,自然会产生新的期待,观众需要新的《大圣归来》,这正是为什么《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上映第一天就能取得如此高票房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取材而言,《大圣归来》和《哪吒之魔童降世》有相似之处。两部电影都是改编自中国经典的神话故事,前者讲的是一个冷面猴王如何变成暖心的齐天大圣,后者则是讲哪吒与命运抗争的经历。孙悟空和哪吒都是中国文化中的反叛英雄形象,神话里的故事已经足够动人,很多动漫和影视剧都将他们设定为主角,反复演绎,少年英雄的形象深受孩子们的欢迎。要改编这样的经典作品,尤其是要在大荧幕上来呈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圣归来》和《哪吒之魔童降世》之所以成功,主要在于他们不仅呈现符合孩子们审美的少年英雄形象,同时也挖掘了人物性格沉重、悲剧的一面,成人也可以从中获得感动和共鸣。
优秀的动画作品总能吸引观众中的大多数,从成人的角度看,《哪吒之魔童降世》显然不仅是还原一个神话故事。电影涉及很多有着现实意味的命题,比如家庭教育,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哪吒就是一个熊孩子,出生伊始便是一个祸害,于是父母将他关在家里,当他试图融入周围的生活,发现只会换来歧视和孤立,于是熊孩子越来越熊,破坏力越来越强。家长看到这一幕会不会有所感触?
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哪吒形象,《哪吒之魔童降世》涉及亲情、友谊、命运以及个人成长等多个主题,并最终交出了逆天改命的答案。影片最后那句台词,“如果你问我,人能否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也不晓得,但我晓得,不认命,就是哪吒的命”,相信很多人会为之动容。将一个很俗的话题,讲得特别有感染力和戏剧感,所呈现的价值观是那么健康又是那么有现实意义,这种手法和西方经典动画作品倒有些相似。据说全行业有1600多人共同参与制作《哪吒之魔童降世》,主创团队设计了100多版本哪吒形象,这些技术方面的进步让人欣喜。
但对于观众来说,惊喜不仅在于此,技术让人愉悦,但很难打动人,一部电影佳作之所以吸引人,最终都是靠故事靠价值观,电影在票房上的成功,归根结底是因为它塑造了一个中国式的英雄形象,一个意味深长的成长励志故事。
哪咤之魔童降世观后感 篇2
大年初四,电影/院里热闹非凡,空气中弥漫着爆米花的香甜气息。人们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一边交谈一边等待着电影开场。我和小伙伴们也兴奋不已,满怀期待地准备开启这场奇幻之旅,观看《哪吒之魔童闹海》。
影片一开场,就把我带入了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神话世界。天劫过后,哪吒和敖丙灵魂尚存,可肉身却危在旦夕,太乙真人用七色宝莲为他们重塑肉身,却困难重重。
这部电影里,哪吒的成长让我印象深刻。他不再是那个只知道调皮捣蛋的小孩,面对东海龙王敖光的复仇和陈塘关百姓的安危,他勇敢地扛起责任。在和敖丙共同经历的冒险中,他们的友情也更加深厚。其中,哪吒和敖光的大战堪称精彩,法术的光芒照亮了整个屏幕,汹涌的海水仿佛要冲破银幕,让我不禁为哪吒捏了一把汗。
电影中的特效也十分震撼,海底龙宫的神秘阴森、陈塘关的繁华热闹,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画面都像是一幅精美的画卷,让我看得目不转睛。
看完电影,我感触颇深。它让我懂得了友情的珍贵,真正的朋友会在困难时刻不离不弃;也让我明白了面对困难要勇敢,不能轻易放弃。就像哪吒一样,即便命运坎坷,也要努力抗争,绽放自己的光芒。
《哪吒之魔童闹海》真的太精彩了!它不仅带给我一场视觉盛宴,还让我收获了满满的正能量。我强烈推荐大家都去看这部电影,一起感受神话世界的魅力!
哪咤之魔童降世观后感 篇3
不少老师家长表示,电影深刻地展示了教育之道,尤其是针对“熊孩子”的教育经。
“看完电影,朋友圈里很多家长都在反思,应该如何做父母。不得不承认,电影中哪吒的父母和师父太乙真人,是一个配合得当的教育团队,尽管他们也不是做得十全十美,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信任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力量,不要强求孩子成为‘我希望你成为的样子’。”上海家长王尧说。
“原本以为是给小孩子看的动画片,谁知自己还收获了来自李靖夫妇的‘育儿干货’。”8月3日走出北京芳草地卢米埃影城的“80后”妈妈于爽说,不同于老版中哪吒父母的性格设定,此版李靖夫妇的形象塑造更贴合当下的教育实际。
上海市徐汇区科技幼儿园园长汪瑾说,电影为何能让那么多家长有感触,是因为它体现了教育的两个重要性:一是父母陪伴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不因为孩子的“与众不同”而嫌弃或放弃;二是一个好的师父(老师)的重要性,要接纳孩子的天性,然后因势利导。
与此同时,影片反复强调了教育的规则和边界意识。“负责守护结界的士兵,父母吩咐命令哪吒‘不要出门’,太乙真人的金刚圈,都是规则和边界。”汪瑾说,要教育好一个“熊孩子”,必须给他设定不可逾越的边界,让孩子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并久而久之转化为他内心认同和坚守的规则。
哪咤之魔童降世观后感 篇4
谁也不曾料想,引燃今年国产电影暑期档的片子,居然是一部动漫作品——《哪吒之魔童降世》。
记忆里那个脚踏风火轮、手持红缨枪的叛逆孩子,在这个夏天的大银幕上,彻底*了所有人的童年:这一版的哪吒颜值堪称“最丑”,龇牙咧嘴,斜眼坏笑,走路吊儿郎当,活脱脱一个举止油腻的不良少年。但也是这个哪吒,最后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保护父母,对抗天命,赚足了观众眼泪。
从之前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护法》《白蛇:缘起》,到口碑高涨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一系列高品质原创动漫电影的面世,极大提振了国漫产业的士气。毕竟以往一提起影视作品里的“超级英雄”,年轻观众只会想起“漫威宇宙”的《钢铁侠》《雷神》《美国队长》……而不会和东方面孔联系起来。如今“全程高燃”的国漫崛起,意味着建立我们自己的“国漫英雄宇宙”,未来可期。
作为演绎经典IP的国漫作品,《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有许多值得影视从业者借鉴之处。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丰富、精巧而自然。例如,看守哪吒的两只“戏精”结界兽,面部神似三星堆的青铜器——当你逛博物馆看见“萌萌哒”青铜器时,是否想到那也可以变成吸粉的动画角色?还有哪吒的师父太乙真人的江山图,隽永的山水长卷,在这部电影中竟变成帮哪吒修身养性、打怪升级的虚拟世界。太乙真人的毛笔一挥,观众随哪吒一头扎入花鸟虫鱼、高山流水、云卷云舒中。
经典的一定是民族的。很多动画之所以能成为长盛不衰的经典IP,无不因为其诸多元素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了民族的血液。而当下要想创作出深入人心的“新经典”,一定要和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及悠久的中国历史紧密关联。
经典还要具有时代性,能够引起当代观众的共鸣。《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一大亮眼之处,便是和现代社会审美趣味高度融合的叙事格调。这部影片在处理角色关系的时候,明显植入了一点港片节奏和无厘头气质,对话诙谐搞笑,包袱横飞。某些情节大开脑洞,比如太乙真人也需要使用密码和指纹解锁灵珠。
承担启发孩童教育功能的国漫作品,主题离不开亲情、友情、爱情,更离不开我们每个个体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成长和救赎的动漫主题,对于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具有极大吸引力和意义。发展国漫行业,必须要从培育精神土壤开始,通过培养孩子的美感和价值观,让他们感受直击心灵的中国文化之美。
经典IP在不同的时代,应当彰显符合时代特质的精神内核。例如,在《封神演义》的原著里,哪吒的很多行为是出于争强斗狠,发泄心中怨气;在上世纪70年代动画片《哪吒闹海》中,创作者赋予了哪吒一定正义感。而在最新这一版电影中,哪吒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他人成见,希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和喜爱。最终,在感受到父母深沉的爱以后,愿意以一己之力对抗天命,保护家人周全。这部国漫里的哪吒,无比贴近当代年轻人的奋斗观和人生观,不信命,靠自己。
中国现代动漫作品的创作,既要懂得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也要注意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只有耐得住寂寞,打磨精品,才能缔造经得住时间检验的国漫新经典。
哪咤之魔童降世观后感 篇5
“小爷我来了!”这句熟悉又霸气的话语响起,仿佛有一种魔力,瞬间将我拉进《哪吒之魔童闹海》那奇幻瑰丽的世界。
电影的剧情紧紧揪住了我的心。哪吒虽然暂时压制住体内的魔性,但魔性并未消散,如同隐藏在黑暗中的猛兽,随时准备反扑。敖丙的命运同样坎坷,背负着龙族的期望与沉重使命。当两人再次并肩作战,面对那汹涌而来的重重危机时,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在磨难中愈发坚不可摧。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哪吒与邪/恶力量殊死搏斗的场景。他挥舞着混天绫,手中的火尖枪闪烁着耀眼光芒,每攻击都带着破釜沉舟的勇气。尽管被强大的敌人次击倒,身上满是伤痕,可他眼中的坚毅从未熄灭,那是一种绝不向命运低头的倔强。
从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哪吒的蜕变。曾经那个冲动莽撞的小魔童,成长为有担当、重情义的英雄。他和敖丙之间纯粹的友情,在困境中相互扶持、不离不弃,让我感受到了友情的珍贵。同时,影片也让我懂得,每个人都会面临困难和挫折,就像哪吒要与体内的魔性抗争一样。但只要我们怀揣勇气,坚定信念,就一定能冲破黑暗,迎来属于自己的光明。《哪吒之魔童闹海》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心灵的触动,激励着我在成长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哪咤之魔童降世观后感 篇6
不出意料,国产动画大片《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上映之后得到满堂彩。事实上,在不久前的点映中,这部作品已经收获了高口碑。日趋成熟的特效和炫目华丽的画面,光凭这两点,《哪吒》已有了和国外动画大片掰一掰手腕的底气。不过,将该片的成功归结为技术层面的进步,恐怕就太过简单粗暴了。
哪吒也好,大圣(《大圣归来》)也罢,这几年的国产动画纷纷把触角伸向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绝非偶然。一来,这些人物形象为广大中国观众所熟知,容易产生亲近感。二来,相关神话传说也确实精彩,为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广阔的空间。
可是,拥有这些有利条件,不代表一定能奉上令人满意的作品。历,中国动画不乏佳作,远有《大闹天宫》《天书奇谭》《神笔马良》,近有《邋遢大王奇遇记》《舒克和贝塔》。不过,优秀作品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断档,也是不争的事实。
-
gs83.com小编精心推荐:
- 鹰之重生观后感 | 筑梦之基观后感 | 通信观后感 | 国子监观后感 | 哪咤之魔童降世观后感 | 哪咤之魔童降世观后感
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一直摆在那里,今时今日中国的发展水平也能为创作者提供最有力的硬件支持。可文艺创作从来不是简简单单的1+1=2,学会怎样把故事讲好讲透,才是重中之重。
《哪吒》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就在于打破陈规,大刀阔斧地改造曾经深入人心的叙事模式。本片终于告别了人物脸谱化,不再把哪吒的故事描述为简单的正邪二元对立。哪吒的父亲李靖一改以往不讲情面的形象,变得更有人情味。哪吒的师父太乙真人满口方言,成为了本片搞笑担当。就连哪吒的对立面敖丙以及幕后黑手申公豹,都被本片主创赋予了一层悲情色彩。
至于哪吒,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大全”主角,而是一位有性格缺陷(暴躁易怒、鲁莽冲动)但也不乏正义感的少年英雄。更重要的是,本片主创不再纠缠于哪吒“剔骨还父”这个掺杂着父权、孝道等封建道德色彩的桥段,而是将哪吒的自我认知、成长经历当作叙事重心。
这样一来,本片做到了与时俱进,贴合了时下年轻观众的心理需求。横向比较好莱坞的超级英雄电影,不难发现,此类优缺点并重的人物塑造模式,更接地气,也更容易被公众接受。
当然,与时俱进,并不意味着抛弃经典IP中的精髓。哪吒的反抗精神,仍然是本片着重表现的主题。尽管在叙事细节上还存在着种种不足(比如,哪吒直到影片最末端才知晓自己的命运,明白自己的使命,缺少了必要的铺垫),但“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算”等关键台词还是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阐释了哪吒的可贵之处。
既让观众得到感官层面上的“爽”,又能把传统文化寓于春风化雨之中,上述创作路径的大获成功,绝不是偶然。不久前,《长安十二时辰》的走红,同样得益于这一思路。
摆脱对帝王将相的赞颂和对历史故事的简单重复,《长安十二时辰》的新意来自于主创眼光的“向下”。用主角张小敬的冒险经历串联起长安城中的百姓生活百态,让观众好好领略了一把大唐民俗民情。无论是街坊的地理位置,还是士兵的行军方阵,都激发了不少网友的考据兴趣。
更可贵的是,《长安》也没有将历史简单化、戏说化。和《哪吒》一样,该剧也没有脸谱化地处理人物角色,而是让观众看到不同阵营之间的对抗以及封建王权对其形成的制约。一部影视作品愿意通过自身努力来解释大唐由盛转衰的原因,并且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这无疑是值得广大文艺工作者借鉴和学习的。
我们常说要普及传统文化,但怎么普及?空喊口号显然不能解决问题。《哪吒》和《长安十二时辰》的走红,都有力地证明,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在加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当然,它们也都面临着各自的问题。比如,在《大圣归来》《哪吒》之后,《姜子牙》又将在2020年闪亮登场。但一些国产动画的成功,会不会引来一大批跟风之作,造成创作中的高度同质化?又比如,《长安十二时辰》的篇幅过长,中后期剧情拖沓枯燥,注水严重。这些现象都在提醒我们,文艺创作一旦向资本低头,会带来怎样的恶果。
如何扬长避短,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这是对中国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中国观众是识货的,什么样的文艺作品经得起检验,他们一定会用自己的手和脚来投票。
哪咤之魔童降世观后感 篇7
新版哪吒以“魔童”形象出世,齐刘海、黑眼圈、鳄鱼牙,暴躁易怒、顽劣不堪,时不时编首打油诗吐槽众人。然而,这样一个“另类”形象却吸粉无数。
8月3日和4日恰逢周末,记者在北京、上海和杭州的*看到,前来观看《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观众普遍以亲子家庭为主。“80后”父亲朱先生说,“哪吒”是自己小时候特别喜欢的英雄,希望儿子也能喜欢,之前看到网上好评如潮,所以心里期待值很高。
“现在的孩子,总觉得大人不理解自己,但在新版哪吒身上找到了共鸣。我们家娃看完电影后,像追星一样崇拜这个英雄。”杭州7岁女孩妈妈胡女士说。“看完电影后,儿子跟我说了一句话,他说如果你能像哪吒的父亲那样,我也一定不会让你失望。”杭州12岁男孩父亲严先生说。
-
更多精彩哪咤之魔童降世观后感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哪咤之魔童降世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