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精选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不言之教读后感 篇1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人们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时代,“物质第一”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变得非常物质化和金钱化。对于一名人民警察来说,如何去面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个人以为,就是要按照《道德经》一书中所倡导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坚忍不拔。
一、致虚守静是安于本职工作的根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这句话强调了致虚守静的工夫修养和复归之理。所谓“致虚极”,就是“致极虚”;“守静笃”,就是“笃守静”。这是修道的基本方法。“致虚极”是说,自己如果想修道的话,要努力使自己达到极端空虚的境界。极需指心灵一尘不染,近于真空。《周易》把这种境界叫做“洁净精微”,叫做“洗心”,就是要去除世俗的妄念杂欲。“笃”是敦厚,笃守就是坚守。“守静笃”就是坚守静寂。动与静是互为因果的',自己静才能感知外界的动,自己动就无法知道外界的真实。孔子说:“人皆鉴于止水,而莫鉴于流水。”就是说,人都是到平静的水面上才能照见自己的相貌,没有人能在流动的水面上照见自己。心灵如水一样,静下来才能观照真实,观照真实才能入道。总之,人们的心境只有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才会在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二、净心寡欲是保持清正廉洁的源泉
《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一章意在说明人的生理需求与人的无厌欲望不同,正确的养生方法是只满足生理需求,而不是放纵欲望。欲望从哪里来,欲望来自感官的永不满足的追求。这一点不独老子认识到了,佛家的大师也认识到了。《心经》里说:“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味触法。”意思是说,把这些器官的感觉当成是空的,就没有花花世界的干扰了,也就没有感受、想望、追求和感知了。所以放弃了眼耳鼻舌身意的追求,就从根本上摒除了色香味触的诱惑。老子在这里形象地勾画了人们因贪婪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老子还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人只有没有私心欲望,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从而适应和符合客观的变化。有私心欲望,就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即便体验到的,也是有限的,这样人就很难符合客观的变化,人生旅程就会出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所以修道就要修德,没有个人想法,事事顺客观,这就是“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人只有去掉了私心欲望,才能放弃个人想法,而能做到事事顺应客观自然。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能够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约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
三、坚忍不屈是全力履行职责的保证
《道德经》十七章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道”平时是不干预任何事情的,一旦要干预就没有做不到的。按照“道”做事,事事都是成功的,因为“道法自然”,没有哪一件事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独自运行而不改变,周而复始地旋转而不停止。说明“道”做事是坚忍不拔、威武不屈的,任何干扰和阻挠都无济于事,它总是坚持不懈地行动下去。所以我们做事就要效法这种精神,要做正确的事、符合客观规律的事,要做时就下定一个必胜的决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不屈服,不管别人说什么,都不要受影响,专心致志、坚持到底。老子还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人们所从事的事业,经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也是最困难的时候)失败的,在结束时也要和开始时那样慎重处之,这样就不会失败了。即在最困难的时候,必须拿出开始时的决心和信心,千方百计地去克服困难,所谓成功者绝不放弃,放弃者绝不成功,也就是“强行者有志”,这种品质就是符合“道”的,这种品质就能保证你成功。
总之,细细品读《道德经》,大力挖掘其有利于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对于一个人民警察来说,只有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时刻保持清正廉洁、坚持不懈的精神状态,才能履行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当好人们的好公仆。
不言之教读后感 篇2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话我中学时就听过,所以现在读来觉得十分亲切。再往上看,大致意思是: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众,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行。这应该是谈学校教育的必要性,但今天学校教育的目的'远不止这些。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到第一个“其此之谓乎”应该是谈人学习的必要性。
下面一节主要谈学生每隔一年必须考查学习成绩及考查标准,并提出求学之人应该孜孜不倦以求“大成”。“大学始教”这一节似乎主要讲学校、教师及学生的责任,但作者由于受时代的局限性把教师教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看作是“为官”,我想现代人恐怕不都是为了做官才学习的吧?“大学之教也”这一节提倡学习课外的各种技艺,这一点我倒十分赞同,现在教育界不也提倡“全面发展”吗?“今之教者”这一节说得很在理,如果教师只知道照着课文诵读,只照自己教法教学,不顾学生是否领悟接受,这当然教不好学生了。
后面几节主要讲了教育成功的要诀及失败的缘由以及教者、学者当如何做的问题。其中有三个论点十分精辟,而且到现在也适用。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扬其优点,克服其缺点。这一观点把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在一起,古人能想到这一点,实属不易。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优秀的教师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我想这里的“优秀”应该不仅仅是指老师有渊博的知识了。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也。”这里提到的是有关教学中教师问与答的方法问题。以比喻解答,颇为精妙。
一部《学记》包含了丰富的教学思想,在这里我只挑出其中比较新颖且论述得相当精彩得三点,以此作为我读《学记》的心得,这也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三点。
不言之教读后感 篇3
《老子》一书分为道、德两篇,洋洋洒洒不过五千余字,但却字字珠玑,可以说是一字就涵盖了一个观念,一句就容纳了几多的妙义。而正是由于《老子》一书的“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对其的解读也就“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几千年来研究老子的人如恒河沙数,流传下来的名家著作,足有百家之多,文字也有数百万之巨,各家各说杂陈,见解不一。黄老派引其义成“君人南面之术”,养生家解其义为安身长命之术,或为救世之书,或为求道之作,近代以来受西方思想影响,学者则多称其为论述哲理的哲学著作。各说杂陈,见解不一,让人读来有治丝益棼之感。我仅仅略读了两部不同版本的《老子》,便深深明白了这种说法,不禁更加为其的广博精微而叹服。宋儒郑樵说过:“学术超诣,本乎心识。”由于我学识浅陋,对《老子》还远远称不上学术上的研究,更没有像前面提到的各家那样有如何高深的见解,仅仅是一些个人浅薄的看法而已。《老子》通篇围绕“道”“人”两者展开。道为本,而人应穷极道体以用之,最终几于道。道“先天地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天地万物之始之母,具无穷之用,是天地之根本,因此人应穷究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顺大道而行,做到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而人以道为宗极,由下自然而然的产生关于修身、养气、立身、处世、治政等的种种方法道理:“致虚极,守静笃”,“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达“无为而治”。这些方法道理对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的建功立业,乃至安身立命都有大用处,可见顺应大道,方可成就功业,所以人更应“惟道是从”,这也是合乎大道的。通读全篇后,我发现《老子》一书虽通篇不离“道”这一字,并将“道”抒发为亘古不灭,至高无上的根本之理,极尽语言来彰显“道”的伟大,但透过这些我更看到的是人的难能可贵,因为道虽为天地之根本,具无穷之用,是至高存在,但人却可以体悟道的伟大,顺应大道而行,将道的无穷之用灵活地掌握应用。所以我认为《老子》的核心在“人”而不在“道”。此外,老子在论证过程中大量运用辩证法,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有”“无”,互为因果,相生互变,始终循环往复,“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一正一反,使读者对事理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加体现老子思想的深邃。《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古代智慧的底蕴。据老子所说道是“惟恍惟惚”的,是“独立不改”的,是“天地之始”、“万物
之母”,但“道”之一途太过虚幻,太过飘渺,“道”也是难以在外在世界验证的,是难以掌握的。所以我对《老子》一书更看重的是其中的修身立命的道理,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而不是那似真似幻,让人捉摸不透的“道”。以下就是我自书中节选的一些我看重的段落:“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开篇以“上善如水”为纲领,提出一个人要效仿水之到无上德行,做到如水般至柔之中却又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与气度。水善于滋养万物而又不与万物相争,宁愿自居下流,藏污纳垢而包容一切,可以用“水唯能下而成海”来形容。人要如水般善于自处,选择合适的位置;心胸如水般深沉静默而又包容一切;与人相处同水一样细腻真诚;说话如潮水般准而有信;立身处世如水般端正持平;做事精明能干发挥所长,像水般无所不往,无往不利;把握时机,及时而动如水般宜静宜动。与物不争,与世无争,便可永无过患而安然出顺。这段演绎出了如水之美般的.人生哲理的文字被至今仍被无数人奉为人生至理,不断引用学习。它所描绘出的境界可以说达到了人生处世的艺术的地步。为人当如水般谦容无私,刚柔并济。“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泊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士”要在学问道德上都做到精微无瑕,玄妙非常,通晓四方,深邃无边,达到“絜净
精微”的境界。这种境界勉强形容就是:小心谨慎,如冬天过河般战战兢兢,便是古人所说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意思;犹疑慎重,思虑周全,察晓四周的所有情况;待人处事恭恭敬敬,严肃慎独,犹如上门做客一样;相处时却又如冰雪涣释般,温暖亲切;如朴石般平实无奇,敦厚老实,却又内含宝玉;潇洒大度,豁达空灵,像深山的幽谷一样;浑浑沌沌,大智若愚。“沉静恬淡,似湛深的大海;飘逸无拘,像没有止境”。安静下来将浊物慢慢澄清,活动起来在安定中徐徐前行。要这样就要做到不满不盈,添一毫则嫌重,徐徐而生。本段前面先描述了“士”所具有的慎重、周全、威严、亲切、平实、豁灵、浑朴的境界;而后描述如何修得,要不暴不躁,不盈不满,悠然“徐生”。可以说这段文字生动的描绘出了道家所推崇的那种悠然洒脱的人生境界。这两段皆是《老子》中关于人生境界的描写,而这种凝静洒脱,悠然自得,徐徐而生的人生境界让我不由心向往之。虽离之还差之千里,我当如水般徐徐前行,望有朝一日可以接近这样“微妙玄通”的人生境界。
不言之教读后感 篇4
阅读了《不教的教育》之后,我深有感触,以下我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心得一:“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很多父母总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孩子说话,觉得自己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从来没有想过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有蹲下来你才能看见孩子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只有蹲下来用孩子的思维思考一下,你才能切身体会孩子为什么会有你不能理解的举动。只有蹲下来在同一平等的位置上,孩子才不会觉得你是在拿家长的身份压制他,命令他。蹲下来不但能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空间距离,还能拉近和孩子心灵的距离。
心得二:我们要站在正确的.立场上理解“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成为社会上的一名佼佼者,所以从小就让孩子开始学习各种知识,并额外的学习很多才艺等等,而我觉得“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应该不让孩子输在能力的起跑线上,正如《不教的教育》里面的一句话“一个人的智力绝对不仅仅是读、写、算等技能,更多的是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对挑战的能力,以及与周围环境沟通协调的能力和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等。
心得三:”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陪伴“在繁忙的城市,父母为了生计,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应酬上,很少有人能抽出足够的时间经常陪伴孩子,导致孩子普遍心理孤单和渴望父母陪伴,也有很多父母意识到照顾孩子的时间不多,心里有愧于孩子,所以用物质弥补孩子,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再多的玩具,在漂亮的衣服,再好吃的零食都满足不了孩子心灵上的需求,所以我觉得家长不应该以工作忙为理由疏于陪伴孩子,当你赚了大把的金钱后却发现孩子和你的距离已经拉的很远了,那时再多的金钱都无法拉近你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因为你已经错过了陪伴孩子的最佳时间。
不言之教读后感 篇5
《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尤其是孔子和荀子重视教师问题的光荣传统,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有了好的教师,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可以得到斧正,不科学的内容体系可以获得调整,不明确的教育目标可以被明确,被突出出来。所以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关于教师的作用。《学记》用“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由于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社会的进步亦离不开教师,所以《学记》提出了尊师的主张。
关于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一是具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觉悟,因为“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二是要有广博的知识。“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只靠事先记诵,然后照本宣科,背诵现成的答案,是当不好老师的;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基础,且精通自己所教授的专业知识,做到博大精深,能够随时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三是要懂得教育规律。知道“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的道理,“然后可以为人师 也”;要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博喻”,即因材施教。四是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意思是说,教师在讲解问题的时候,应该做到语言简明而透彻、含蓄而精妙,举例不多但却具有典型性,能够充分地说明问题。
关于教师如何进行自我提高的'问题,《学记》在世界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学记》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 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的本意是指教师自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他教导别人的教育实践也是一种学习 。由于这两种学习活动的相互推动,才使得教师不断进步,因此,《学记》提倡教师一方面必须向书本学习,只有学习才能发现自己在知识积累上的缺陷和不足,使自己不断进步,这是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自己还有给学生讲不明白的问题,即"知困",才能促使自己自强不息,不断提高业务水
平。“教学相长 ”后来也将其引申为师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彼此激励的辩证统一关系。无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提出"教学相长" 的光辉命题都是《学记》对世界教育史的重大贡献。
《学记》是教育科学宝库中的一件珍品,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应该珍视这份教育遗产,认真研究,汲取其精华,用以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从而构建我们民族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
不言之教读后感 篇6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呻,朗读。占,音(chān),同“觇”,注视。毕,竹简,这里指书。“呻其占毕”意为“盯着课文大声朗诵”。讯,告知,告诫。“多其讯言”意为“一味地灌输”。
及,急迫。数,音(shuò),多次。“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意为“一味赶进度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悖,违背教学原则。佛,音(fú),佛戾,违背,违反。“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是说教师在施教中违背教学规律,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学生实际。
隐,痛恶。疾,怨恨。“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意思是,由于教师教学不当,使学生痛恶自己的学业,并怨恨自己的老师。
刑,成功。
这一段列述教学上的种种失误,对于今天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警示。
失误一,教学形式单一,死记硬背,满堂灌,使学生不能自主学习,缺少独立思考,不能融会贯通。
失误二,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不研究学生的.学情,不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失误三,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不能从学习中体验收获和快乐,使学生产生厌学、厌师情绪。
《学记》很早就注意到教学中的弊端,并明确提出警示,但是,时至今日,这种违背教学规律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甚至根深蒂固。
2008年12月我们在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实地参观了杜郎口中学,并根据我校实际,实行了“新课堂”。新课堂的宗旨是: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激励者、评价者;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最大进步。如今,新课堂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新课堂已开出灿烂的花朵,并结出丰硕的成果。
不言之教读后感 篇7
前几天,我读了《老子》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老子一生中经历的一些事。
老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477年间,原名李耳,字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写的《道德经》虽然文辞简炼,所蕴含的道理却至深至远,千百年来不知启蒙了多少人的心智。可见,老子对人们影响深远啊!
书中的老子多次提到水,而《道德经》中也不乏对水的赞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我觉得,水的精神是可贵的,水的力量看似柔弱而又十分刚强。正如老子所说:“真正强大的不是刚强而是柔弱啊!”
因为水很柔弱,它没有争斗的心愿,所以它能够滋润万物,使万物茁壮成长。它从不轻视低的地方,总是往低处流。难道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波澜壮阔的大海是由无数的水滴汇成的,滴水还可穿石,这是水的'力量。海上的波浪永不厌倦地拍打着礁石,无私的水永远滋润着万物,这是水的精神。
水从不争强好胜,它能忍让一切。石头挡住了它的去路,它会绕开,继续奔流。它又是那样谦虚,总是往低处流,从而汇成了江河湖泊。然而水又是那样的刚强有力,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乃万物之根本。没有了水,也就没有了生命。水虽然无形无色,但它看似柔弱的力量却超越了一切。水使我明白了厚德载物,雅量容人的道理。能容天下之人才能为天下人所容。同时也使我认识到,在学习上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为学日益。我们才能精进有为,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当今社会中,又有多少像水一样谦虚而又默默奉献的人呢?又有多少人为了名利、金钱而落得个臭名昭着、遗臭万年呢?水是伟大的,它的精神会让人们有所感悟。
不言之教读后感 篇8
《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为深远的经典思想巨著之一。我有幸读到这本书,倍感荣幸,能借助这本书,穿越历史的长廊,瞻望古人的智慧,实乃吾之机缘,朝闻道,夕死可矣!
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短短五千来字中,融入了古人对世间的看法和大智慧,多少后世伟人靠着这本书,修身、理国。唐玄宗从这本书里得出治国之道: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思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鲁迅评价老子:老子之辈,盖其枭雄。老子书五千语,要在不撄人心;以不撄人心故,则必先自致槁木之心,立无为之治;以无为之为化社会,而世即于太平。其术善也。
毛主席评价老子:关于丧失土地的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欲将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老子在两千多年以前就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学楚辞,先学离骚,再学老子。黑格尔评价老子: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性--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然而这和直接有关国家的各种科学研究并没有联系。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道德经》的魅力可见一斑。
一个道字贯穿了《道德经》的始终。因此,我们想要从道德经中得出并感悟其中的思想智慧,必须弄清楚何为“道“。老子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可见道是万物的起源,是鸿蒙的初始,世界的开端,也是一种顺应天时的变化之道,道德经强调,人为应该顺应天意,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遵循“道”的规律,要与自然合而为一,融为一体,共生共存。无论什么人,做什么事情,一旦违背了“道”,那就一定会受到惩罚。“道”是万事万物由生及灭循环往复的规律。“道”不可用言辞描述,“道”无处不在而又无形无踪。因为世界万物皆在变化之中,所以老子喜欢用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在事物不断的对立统一的运动过程中,老子轻而易举地找到了所有问题的解决之“道”。
无形的大道之中,贯通着“有无”,有形和无形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对立统一于一个事物的有机体之中,只是名称不同罢了,就好比白马非马的.悖论一样,两者皆有理,两者却又皆无理,只有将他们合而为一,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有无之道,又告知了吾辈应当提倡改革创新、反对墨守成规,也应当善于开拓创新、标新立异。对于传统,我们应该保持尊重的态度,站在当时的时代环境去做出评价,更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革故鼎新。有的人只看到老子之道的一面,就好比中国哲学家为了具备这种状态的实感而把自己关闭在暗室之中,闭眼不看经验而一味沉思他们的“无”的概念,这的确是一个随之而瓦解了他们的理解力,使所有思维自身都趋于终结的概念。
道家学派,讲究辩论的同时,兼顾修身之道。谦谦君子,不是生而为圣人,而是经过后天的打磨。没有天生的圣人,那些贤人君子们之所以受人敬仰,都是后天“修”来的结果。与佛家不同的是,道家不需要那么高深的修行,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稍加注意就可以轻松做到。圣人都能知道直接的无知,懂得自谦和永不停歇的学习。又云善下着为王,不武不怒,不与人争,内敛成就天道,且为人需善良,做正直的人,“德”是修身养性的甘露。
我虽才疏学浅,但也能在这本书中汲取到精华,利用这些古人留下的大智慧去明确自己的道路,但一昧的去照搬照抄,也就与“道可道,非常道“的教诲相背离了。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涵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行无为,有助于国度的稳定,但假如站在历史开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关于当代的青年人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办法,一分为二的对待,“则其善 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念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我希望我能借这本书,增强己身,帮助他人,报效祖国。
不言之教读后感 篇9
今天终于把道德经读了100遍,终于摆脱了被债主催的感觉。让我们尽全力写一篇博客。
但是刚看的时候看多了晕倒了;越读越经文,感觉每天的失落。被古老师逼着写博客让我想起了读研时的趣事。
当时我们戏剧专业一共3个导师,每个导师有1~2个研究生,一共4个人。所以所有的课都直接去老师家。有时候上课讨论名剧的课文,有时候老师放CD。看碟片当然很开心。没想到,老师拿遥控器的时候,愣了一下。“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段!”顿时懵了。毕竟看碟的`时候,看剧是感性的,需要的是共鸣效果;突然大脑要切换到理论分析和逻辑思维,处于空白状态,就要搜索大脑的每一个角落去回忆可用的情节,寻找可用的理论框架。再看完碟片,感觉有点抖索。我时不时用眼角看看老师要不要拿遥控器。我看剧的时候也尝试调动一些脑细胞做一些分析,但是后者基本上很难做到。老师停顿的时候,我们四个人总是不知所措,不喜欢看。
读《道德经》写博也很难。读圣经的时候,随着次数的增加,越来越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漫不经心。按照照顾老师的理论,不需要动脑,总结事情写博一定要动脑。当你在两者之间切换时,你会情不自禁地感到失落。
我们挤一点“牙膏”:
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因为我们的身体和生活条件在“不断增加”,我们的精力会更多甚至完全投入到外在的东西上,比如“为了学习”,比如追求名利。在那个阶段,我们满怀雄心壮志,意气风发,痛斥方遒,相信人定胜天,相信人定胜天,相信“我能行”。但是当我们的身体、事业、生活的其他方面都在慢慢衰退,也就是“日薄西山”的时候,大家就会转向内心,也就是“求道”。具体的道虽然多种多样,但可能是儒、道、佛、基督、心理学、瑜伽、其他灵魂的鸡汤,也可能是大法。看到我不行,人的终结就是神的开始,道的开始。
-
欲了解不言之教读后感网的更多内容,可以访问:不言之教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