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写2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 篇1
近期读英文著作多一些,所以更多的内容写在了英文博客之中,然而不可偏隅一方,所谓中西博采,所以间隔也开始读一些中文的书籍,例如这本著名的《创新者的窘境》。
作者不久前去世的,看到HN中的一些热帖,还有BenThompson的纪念博文,可以切身感受到一个故去大家的风范和在读者和学生中的影响。于是看了看购置已久但是不曾打开的这本中文版的著作,在一些踌躇和犹豫中打开了——踌躇和犹豫是基于一直以来对于商业著作的印象,那就是100字可以表达清楚的东西通常最终洋洋洒洒到数十万字,而归根结底还是那一百多字的价值。
于是看到不同的结果和阅读体验,这是说作者对于著作的构架以及翔实的数据支持,和对于已有理论的引述和评价都是严谨和有理有据。Www.GS83.cOM
类似于作者,我们通常很难理解一个风光无两的企业突然就大厦倾颓,这与我们常规的大而不倒的印象大相径庭,而且即使我们去分析团队、管理、资源,无不是当时的顶配,但却没有逃脱衰败甚或倒塌的结局,而与此相比,一个闪光的名字作为替代者冉冉升起而至新王登基。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就是手机领域的诺基亚和苹果。当然作者的洞见是在诺基亚之前的,这本书早在1997年已经出版,而iPhone还是10年后的事情。
那么既然公司的管理和资源都是无可挑剔的,为什么会最终衰败。作者便引入了《颠覆式创新》,以及传统意义的《渐进式创新》。
《颠覆式创新》作为对于旧王的挑战自然是没有人看好的。大公司根深蒂固的'流程和企业文化会自动根据市场(用户和投资人)来规划资源到高利润率和已有市场的产品开发和改进上,而对于市场不确定的颠覆式创新自然是没有多大兴趣,以及在实际中没有资源的投入。而随着性能过剩,当颠覆式创新开发出的产品在性能满足要求但在其它维度例如便携性、简单些优势凸显时,市场的风向突然就完全扭转;再加上新市场的新兴公司多年的技术投入和打磨,此时大公司想要去投入研发时发现已然被落下太多,而最终导致在这个领域的毫无作为;更甚的是,新兴领域不止于当前初始的价值网络,而是自然拓展到利润率更高的领域和价值网络,不断蚕食大企业的领地,于是旧王开始摇摇欲坠。倘若此时可以通过收购来缩小与领先企业的差距而快速进入市场或许还有可能挽救大厦于将倾,但是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对于危机认识的不足,继而是一再错误的决策,直到一个伟大的名字逐渐淡去,甚至消失。
作者提到应对这种《颠覆式创新》的几种方式,其中最可行的或许是成立《独立》的机构来研发这个新兴的领域。这也是为什么近数十年,我们可以看到若干个如此实践的案例,例如华为与荣耀,淘宝推出的特价版应对拼多多,只是其中的独立性还是存疑的,以致最终的结果也是很难预见的。正如特价版的淘宝如果只是多了一个入口来提供更加便宜的商品,与之相比拼多多举全公司之力来深耕细化拼购和社交传播,或许大概率拼多多的市场份额还会上升;然后逐渐往更高利润率的价值网络靠近和投入资源,到时天猫和京东或许也会感到一些压力。
那么回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如何辩识和甄别一个创新是《颠覆式》还是《渐进式》?因为二者的处理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这一点也是我不满意本书的地方。任何事情回顾时总是容易的,就像我们去解释昨天股市涨跌和当下我们如何操作一样,当下我们如何甄别这样的创新呢?这种甄别倘若错误那自然也会影响应对的方式,是否需要成立独立机构来应对等。作者的描述中确实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有迹可循,但是又不是十分确定。或许这也是所谓商业和管理在某些方面存在所谓的艺术属性的原因,我们总是不能有一个完全确定的明确的定义。
总体而言,这本书是非常优秀的,特别是我们从近些年商业实践中对于书中提到的策略的采纳,自是证明了这些理论不止停留在故纸堆中,而是实打实地应用在无数领域的无数公司之中,于是有了时间和案例的积累,或许后续作者可以回顾和优化自己的理论,可惜时不我待,只能期待作者的儿子或者别的传承人了。
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 篇2
如果说创造是指思维,那创新就是行动的具体实践了。创新的行为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是对一些现象的概括和归纳,聚集了大多数人的观念,同时又是物质存在的,创新的时候只能顺应规律才能成功,不违反物质的世界。如牛顿的力学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
技术创新是一种形式。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技术创新是指新产品的产生在及其在市场上的商业化,以及新工艺的产生及其在生产过程中应用的过程。同时,顾名思义,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技术。新技术、新科技对技术创新来说很重要。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尤其是近年兴起的创新企业。然而,技术创新的关键还是在其商业化,技术与经济的结合获得创新通过商业来获得社会价值。而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不管是创新技术还是循规蹈矩的技术,都是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的需求是技术创新可加快发展的促进因素。现在的大学每年都在扩展招生,但是就真的创新型人才来说,中国还是不多,主要是由体制和体制下的教育制度所决定。但是对于技术创新来说,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而且相关部门的有效整合是很重要的,组织管理,市场调查,市场营销对技术创新公司有很大的影响。
创新不止是在商业上有很大的收获。在社会价值上也有着无法比拟普世性。就像联合国楼前的的雕塑——打结的枪。枪管被卷成“8”字形。意味着制止战争,禁止杀戮。远离伤害,对和平美好的生活的希冀。而要有创新的想法,并不是空穴来风。
詹姆斯·沃尔夫在《创造决定一切》的书中提及了几个关键点。第一,一定要保证每日的研究时间。这样可以使得人们有意识,有准备时间来进行规划,并且每天有时间去思考。第二,不要抑制创造的冲动。每个人都有理想,都有想法。不要怕失败,在积累和实践中慢慢的积累经验和教训,数量多了就能熟能生巧。所以,数量也是很重要的数据说明。第三,记录突然而来的火花,酝酿一段时间。当有想法的时候,可以把其记下来,但是不要先急于动手制作,因为每样东西当你才开始想的时候,并不是很完善。只有不断的记下想起来或是尽可能完善它,这样成功的'概率更大。第五,用综合的方法深入的探讨。对于自己思想的火花,不要像挖水井一样轻易放弃,只有深入的挖掘才能获得甘泉。同时,在行动的时候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只用一种方法。应该多使用其他方法,也许一件事物,你觉得它是属于物理这一块的,但是挖掘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也许还能用政治学的方式来解答困惑。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当发明成果出来后,一定要客观的评价,不是每个人都做的到这一点的。只有客观的评价成果才能获得经验或是教训。